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嘉義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B - 邱育南

        公車緩緩駛離嘉義火車站,往阿里山的方向前進,從城鎮到鄉村、從鄉村到山林,隨著車上的乘客漸次稀少,往上的山路也越發蜿蜒了,天空罩著一層不明朗的灰褐色,看著一站又一站的公車站牌過去,心想著目的地遲遲未能抵達,夾雜著興奮期待卻又緊張異常的情緒,到了石棹下榻以後,沒多久,大雨便滂沱了。

 

        每過晌午,雲層開始積累在山腰處,競爭似的幾塊雲就這麼一股腦兒往山的各個角落撲去,不一會兒望阿里山上的路就消失在眼前了,緊接著不客氣的雨開始無理取鬧地澆灌下來,農民剛在蔬菜上噴上的防蟲資材被清洗如新,我們帶著機器困在住處對面的便利商店外動彈不得,不時的雷擊也相當有默契地瞎攪和了起來,把電線桿一下給打壞了,燈火通明的街道一瞬間化為漆黑,霧濛濛的黑幕襲卷了整座山頭,把大夥沉甸甸的心壓得更沉了。

 

        山上的氣候大抵是這麼回事,農民收不成作物發愁,我們拍不成影像發愁。

 

        瑪那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是相當嚴謹的組織,蹲點期間算是把這個協會徹頭徹尾觀看了一番,原本自南投縣信義鄉發跡的廚餘回收推廣,隨著幾次相關課程的發展,到了嘉義樂野部落之後,演變成為有機農作的嚆矢,各個部落陸續有人響應,有機產銷的精神便在山的這頭生根發芽了,而協會成員多是鄒族的朋友們。

 

        「人與土地的完整對話」是協會所宣揚的宗旨,慣行農法所普遍使用的化學肥料與農藥含有相當強的藥性,各種各樣的害蟲只要農藥一噴,全都乾乾淨淨消失的無影無蹤,撒了肥的作物長得既碩大又肥美,沒幾天就可以一穫。然而,長期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結果,人們食用蔬菜的片刻也將未能消化的毒素殘留在體內了,時間久了健康便逐漸亮起紅燈;此外,土地經不起重金屬一再地滲透,一次次施肥與大肆噴灑農藥嚴重污染土地,土地沒有辦法自我修復,長期下來就成為重度污染的有害地,尤其噴上殺草劑後,土地若要恢復健康,幸運的話六年,不幸的話要到十二年才能完全更新代謝。也因此,人與土地必須建立一個長期共存的機制,必須先對土地百般呵護,才能期待從中有所收穫,瑪納協會的精神便是如此。

 

        幾天拍攝下來,對於農事的體驗一樣也沒少,先是在田裡灑上對土壤無害的有機肥,然後拿起耙子把田犛平,看似輕鬆簡單的工作卻沒幾下就讓人汗流浹背、腰痠背痛,生長中的作物要在固定的時間噴上資材,不能在氣溫過高的時候動作,若是碰上下與就是做了整天的白工,收成的時間更是一大學問,要趁陽光不大通常是天色曚曚亮的時候趕快採收,才不會讓作物接觸到大量陽光,損害了作物的品質。

 

  種菜之外,茶葉的製作程序更是繁複辛勞,採收茶葉必須聘雇一大群採茶工,在一定時間內把茶葉都採收完畢,避免傷了茶葉的品質,採收茶葉是一門相當考驗眼力的功夫,採茶的標準通常是一心二葉,自一欉一欉的茶樹當中看見一支支獨立的嫩葉然後摘取,沒經驗的我摘沒幾葉就再也找不著了,但其他採茶工人卻依舊迅速地找出尚未摘取的部份,叫人折服。採茶工人的薪資通常是按斤計酬,採幾公斤賺幾毛錢,雇主也會在旁提供餐點與飲料,讓大夥可以在休息的時候享用。

 

  採收完茶葉才可以正式製茶,為了將茶葉的水分袪除,必須將其平均鋪撒在地上陰乾,茶葉的上方還必須拉起黑色帷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這個過程稱為「萎凋」,每隔固定的時間必須再次翻動茶葉,以確保水分能完整袪除,萎凋之後必須將茶葉分批送進殺菁機內炒熱,停止茶葉繼續發酵,然後讓他能夠徹底散發出香氣,一系列繁複的作業流程必須持續一天一夜,大夥要輪班工作挑燈夜戰、一絲不茍相當有耐心地守在旁邊,才能不使任何一個步驟出了差錯,如此才能做出好茶!

 

  除了日常農作,我們也很慶幸碰上了今年度的有機班員認證感恩會,感恩會主要含括四個主題,首先是慶祝新的有機產銷班員通過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認證,由老班員們進行勳章授予表示傳承。第二,八八風災當時產銷班班員的家園、農地也遭到淹沒,流失在土石流當中,但大家同心協力,彼此幫助找尋新的農地蓋新的房子等,不是沈浸在災害嚴厲打擊的悲傷之中,而是手牽著手肩併著肩,互相扶持互相鼓勵,不僅讓產銷班繼續運作並且做出更亮眼的成績。第三,為了響應環保,瑪納協會的理貨場將開始採用太陽能發電,節能減碳救地球的太陽能板啟用儀式。第四,感謝中華電信基金會不惜成本將網路線纜一路牽至偏遠的阿里山部落,讓瑪納協會因此能夠與外界接軌,並藉此將有機的精神向外宣揚,分享農民進行有機農作的生產履歷,帶起更多具備有機熱情的朋友共襄盛舉,並且開通了產銷班更多的行銷通路,為了解決農民對於資訊素養掌握能力較為不足,中華電信基金會在彌補數位落差的實際行動上,捐贈了數台電腦,也於典禮上進行瑪納電腦教室啟用儀式。

 

  瑪納的努力我們都看見了,但是有機農作的操作模式尚未成熟,是產銷班的一大困境,目前的農產品行銷已經做出口碑,接踵而至的是越來越大量的訂單,農民對有機操作尚無法相當精準與駕輕就熟,客戶想大量訂購但班員卻生產不出足夠的產品供給,造成供需失衡的局面,也因此未能開拓更多的平台與通路。

 

  面對如此困境,班員們展現的是更強韌的決心與意志,他們請專業講師開班授課,定期舉辦各類觀摩活動,甚至訂定嚴格的組織規範,若成員三次班教育未到即立刻除去會籍,三年內不得加入。

 

  很多人質疑瑪納協會有機農作的可能,認為有機農作無非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沒辦法有好收成、更別提要賺到什麼錢,但是兩個星期的陪伴與紀錄當中,我看到了瑪納未來的無限可能,農民的心與土地緊密地扣在一塊,每一滴汗水中都挾帶著滿滿的喜悅,這是身為瑪納成員的驕傲,也是自我肯認俯怍無愧的成就與滿足。

作者小檔案

邱育南
政治大學

台南人,水瓶座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一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