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家扶中心 - 姜子涵

並非出身自影片相關科系的我,其實一開始非常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一部長達十分鐘的紀錄影片。為了彌補自己在影片相關知識上的不足,透過基金會舉辦的培訓營隊,以及講師們的課外補充清單,我和夥伴在事前做了許多功課。在正式蹲點前,我們也去了一趟花蓮家扶中心進行場勘,一方面和督導面對面討論服務內容,另一方面則是讓自己有些心理準備,希望能夠幫助我們順利完成蹲點計畫。

 

八月十六日,我和夥伴一起從桃園出發,隨著火車駛過一站又一站的月台,我們也一步步地接近花蓮。迎接我們的是晴朗的天氣和熱情的人們,不管是督導還是家扶小舖的媽媽們,她們視我們為自己的孩子,給予最誠懇的關心。「接下來的二十天要請大家多多指教了!」我們正式開始蹲點。

 

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自己除了拍攝之外,還能為媽媽們做甚麼,畢竟媽媽們的工作較為專業,加上家扶小舖十分強調手工的品質。為了讓愛心延續得更為長久,督導認為唯有良好的產品品質,才足以回饋消費者的愛心,並讓他們願意繼續支持家扶小舖。因此家扶小舖向來就不追求大量的訂單,因為他們希望能把每一個訂單都做到最好。

 

若我們以初學者的功力介入,很有可能破壞了她們長期下來建立的品質保證,所以我們並不敢貿然地加入縫製的工作。後來是媽媽們主動邀請我們去幫忙,從簡單的包裝和前置作業做起,跟著媽媽們一步步地練習,我們才漸漸加入她們的行列。從早上八點開始到下午五點半,我們一起坐在工作檯前面,像生產線一般,接力完成一個個品質保證的手工產品。參與縫紉工作的初期,我們總是因為手指的刺痛感和眼睛的疲勞而哀哀叫,這才了解媽媽們平常的辛勞肯定不是我三言兩語就能形容的;工作到後期,我們的進度漸漸超越了媽媽們,這次可換她們緊張地哎哎叫了,叫我們不准超越她們的速度,免得帶給她們更大的壓力。

姜子涵_我的蹲點_7.JPG

除了動手幫忙前置作業之外,我們當然也會抓住空檔在一旁拍攝她們工作的模樣。配合機器嘎然作響的聲音,作品也逐漸成形;在我們看來,這些成品並不單單只是一件產品,而是培育媽媽們養成獨立能力的催化劑。媽媽們說最初學習縫紉的過程雖然艱辛,也曾經一度想要放棄;但在自己親手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出爐時,她們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可以做到的,可以養活自己、養活家人,不需要再內疚地接受別人的幫助,而這是她們至今依然珍惜在心頭的記憶。

 

或許對我們而言,服務別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我們取之於社會太多,也應當回饋於社會;但其實站在被服務者的立場,才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想要一味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甚至覺得自己在浪費社會資源。而這正是家扶小舖成立的初衷─讓媽媽培養足以養家餬口的能力,讓她們靠自己生活,許多家扶小舖的媽媽也已經正式申請停扶(停止扶助金),從她們敘述自己停扶過程的眼神中,我們看到了自信和驕傲。

姜子涵_我的蹲點_4.JPG

從原本沒有任何生活目標、單方面接受補助的家庭,茁壯為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甚至期盼自己能夠幫助他人的媽媽,那樣的轉變過程讓我為之深深動容。媽媽們總是說,因為自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看到其他媽媽也面臨類似狀況時,很希望用自己的例子去鼓勵她們;而這正是家扶小舖的中心主旨之一,讓家扶小舖成為一個機會平台,讓每個媽媽都能在這裡產生改變。

 

除了協助家扶小舖的縫製工作以及拍攝外,我們亦開設了一堂名為「影像學習營」的服務課程,針對國中學生設計四堂從拍攝開始到剪輯影片的課程內容。為了充實服務課程的內容,我們必須在籌備的過程中,大量累積自己在影像方面的知識,對我們的能力提升十分有幫助。另一方面則是學習如何進行教學,儘管服務課程設定以小班制為主,但如何掌握學生們的注意力是這次最大的挑戰,我們必須輪流提醒孩子們注意接下來的步驟,甚至在編撰講義時設計互動的內容。

 

最後,學生們皆如我們預期地完成自己的一部小短片,或許有許多待改善的細節,但我們認為,光是她們願意從生活中開始尋找畫面、尋找故事,就已經是最大的進步了。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能幫助孩子們學習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生活。

姜子涵_我的蹲點_9.JPG

對我而言,參與「蹲點‧台灣」不僅僅只是完成一部紀錄片,完成一項服務計畫,而是讓自己的視野更遼闊,原來在花蓮家扶中心還有這樣一群為了自力更生而堅毅不拔的媽媽們,而我們怎麼能不去努力地找到自己的價值呢?離開花蓮之後,我開始重拾自己過往被遺忘的興趣,希望終有一天,就像督導和媽媽們成立了家扶小舖工作室一樣,我也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作者小檔案

姜子涵
台灣大學

今年二十一歲,就讀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四年級,喜歡吸收新知、挑戰自己,因而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因為我相信我能夠認識不一樣的人,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最後才會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唯一的人生目標是變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