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三峽復興堂 - 石乃欣

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峽,記憶中就是老街、祖師廟;但這次造訪的復興堂是基督教會。排志願序時就把三峽復興堂排在第一,一方面是認為它位於熱鬧繁榮的地區,為什麼會是數位好厝邊呢?另一方面,查詢有關復興堂的相關資訊,不僅僅是教會相關事務,也重視弱勢族群的關懷;讓我們好奇,教會著手這麼多社會關懷的工作,當時的契機又是為何?我們想要在這段期間融入教會,一邊服務一邊紀錄。

 

幾次和聯絡人的聯繫下,最後決定在他們舉辦暑期課輔班的期間蹲在復興堂。它是在大馬路邊六層樓建築中的第四、五層,四樓主要有廚房、辦公室、禮拜堂等,五樓則是孩子們上課的教室。和五年前「蹲點‧台灣」紀錄片中不同的地方─孩子長大了、也變多了。兩腳一踏進復興堂,孩子們圓滾滾的雙瞳看著我們,下一秒便開始自我介紹,歡迎我們的到來,老師們也紛紛進出教會招呼我們。這完全是在家的感覺呀!

 

週一到週五協助老師帶課輔班的孩子,週六、週日則是學生區(小六到高三的孩子)帶的教會活動和成人敬拜(禮拜)。我們選擇在星期五傍晚開始第一天的蹲點,可以先熟悉環境、人事物。隔天一早還沒八點,就有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教會,準備著參加九點的營隊。激勵型詩歌輕快地哼唱著,在教會中的早晨提振我一天的士氣;隨著音樂在耳邊繚繞,直至蹲點結束,我有時還以為自己仍在教會。歌聲陣陣,每天想念或心情鬱悶,就會播放起錄製影片的聲音(學生區唱的敬拜歌曲),彷彿還置身其中。

演奏樂器.JPG

15天的蹲點,不同於鄉村部落的蟲鳴鳥叫,在復興堂是孩子們帶來的純樸對照著外面的車水馬龍。他們並非溫室花朵那般嬌弱,相反地,他們是自立自強,內心格外成熟、懂事而聽話的孩子。老師們有時會和我們分享他們的處境,讓我們更不捨;弱勢族群並沒有隨著社會科技進步而減少,倒是增加更多。這也是復興堂付出很多心力在社會關懷的原因。

 

大學在校我學著商業知識,社會企業責任得一併重視。透過這次蹲點的過程,我習得珍惜身邊所擁有、幫助別人所缺乏,明確訂定未來方向。

 

從小從未踏出生活圈─台中─的我,這次有機會在三峽蹲點15天,三峽也成為了我第二個熟悉的地方。看見那些孩子的成長,未來希望我也能保持一顆熾熱的心,如同想深入了解復興堂的意念,繼續堅持下去。

作者小檔案

石乃欣
逢甲大學

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即將升大四的老妹,可以用康乃馨的後兩字來速記我名字;是個慢熱但又內心彭湃的女孩,喜歡聽音樂。這次參與了「蹲點‧台灣」,希望能擴大自己的視野,在人生中注入難忘且深刻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