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社團法人臺中市婦幼關懷成長協會 - 曹芯慈

我和夥伴這次蹲點的社區是社團法人台中市婦幼關懷成長協會。在行前,我和夥伴得知協會將舉辦單車環島活動,騎士們是一群在協會接受輔導的國中、小學生。十一天的路程,他們將透過環島募款,幫助協會輔導更多孩子。

 

我們在行前訪問協會的主管們,他們都提到協會舉辦各種活動與工程的金援主要來自各界捐款;例如,在本次環島活動的臉書粉絲專頁上,便有許多文章列出捐款人及其捐款金額,感謝捐款人的愛心無限。環島過程中,也時常有捐款人到各休息據點看騎士小朋友。

 

「感動」這個詞,在環島活動中被頻繁地使用,無論是協會、捐款者,或是來探訪騎士的人們。此外,在蹲點的官網上、在蹲點網誌裡、在行前營、在蹲點志工平台社團裡,也都時常被提及。人們會「感動」,是因為有過切身經驗,或被打動了心中脆弱之處。蹲點期間,我也得到了許多感動。我們與孩子們日夜相處,和志工們在疲憊的旅途中為了孩子一起努力打起精神。但我也忍不住想,這趟旅程究竟是為了什麼?活動的宗旨是什麼?是為了製造這些感動嗎?孩子們在烈日曝曬下騎過險峻的山路與沿海公路,是為了募款。我們看到孩子騎過整座島後熱血沸騰的樣子。那麼募得的款項呢?是否有人追究?募集款項最後總計多少?日後款項的運用是否有確切的計畫、預期效益與目標?騎乘過程中,這些孩子受了傷、中了暑。我們是看到孩子熬過傷痛而頒給他們榮耀的勳章,或是孩子受傷其實是工作人員疏忽了?環島過程中,有些人聽完他們的出身背景和環島事蹟後,會摸摸孩子們的頭,讚美他們又勇敢又厲害,請我們幫他們與孩子合照,也請我們提供過程中側拍的相片以留作紀念。在「見證」了這群孩子的「英勇」、「同情」他們的「遭遇」後,我們還能留給這些孩子感動以外的東西嗎?後面還有許多疑問需要得到解答。

 

製造感動是影片為引起觀眾共鳴的其中一種手法。然而在現實中,為了票房和宣傳,感動成為紀錄片票房保證的必要元素。在買了那張電影票,進入戲院痛哭一場後,淚水彷彿洗滌了我們的心靈,從此我們只要努力、只要堅持,不用撥開、梳理、認識那些骯髒醜惡的事物,它們有一天也會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在看見世界各個角落的種種美好與痛苦後,身為觀眾的我們流下了感性的淚水,理性的評論是否也能在感性之後來到;當我們目睹人們被大環境的某種力量壓著打時,我們是單純凝視他們奮力反擊的模樣然後感動,還是能夠不被感動阻礙我們對壓迫者的討論與對議題的思考。

作者小檔案

曹芯慈
政治大學

三年多前上了政大廣電之後,把不小心每天都得努力熬夜得來的蒼白氣色和爸媽生給我的精靈耳朵加起來,成為現在人人口中的德古拉。出沒地點大致為政大傳院劇場、家裡和所有貓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