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雲林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 - 陳鈺臻

這一蹲,讓我又跟這塊生活的土地更近了一點。

 

在蹲點的時候,數次被接待我的國良大哥與其他相遇的哥哥姊姊、叔叔阿姨問:「為什麼想來我們口湖蹲點?」回頭想想,其實我的理由最初還蠻膚淺的,只是因為看了《帶水雲》一片,想看這片漂浮在水上的土地長得是什麼模樣。

 

第一天剛到的時候,尼伯特颱風的西南氣流正盤踞西南部上空,車過雲林麥寮後滿天黑壓壓,進到四湖、口湖一帶,雨滴更是滾珠般落下。「這就是片中生活在灰暗雨天下的土地與人吧。」那時我這樣想。但我沒想到,頭四天過後,雨便不再下,天天都是驕陽直曬。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雖然也各自有自己生活的難處,但並不愁苦;我們在口湖遇上的人事物,都像那太陽一樣,充滿活力。在老人活動中心裡,我們遇上了自稱雜唸伯的水林伯,他一會兒帶著我泡茶,一會兒帶著我們去加入他們打撞球、唱卡拉OK的行列,鼓勵我們多學習新的事物,感覺爺爺也樂於學習,並未被年紀所限。在此的孩子也活潑,其中幾個總喜歡追著我們跑,看著還未變化的他們,抱著他們來日有所成長的期待,卻又怕他們純真的心靈遇上龍蛇雜處的現實世界會生變。

我的蹲點_阿O2.jpg

在蹲點過了一週以後,我們對這片土地的認知大略定型,交錯在養殖池間的小徑是我們足跡常至處,而預期的大水滿溢不曾見過。只聽說過清朝年間一次颱風過境以後,海水越過海堤進入村裡,帶走了三四千人的鼻息,後來這個故事衍生了口湖特有的的「牽水藏」習俗,人們透過一年一度的普渡科儀來紀念先祖。大水的故事有時重複上演,即使人們面對或者掌控自然的能力已提高,但還是擋不了海的越界而帶走作物、帶來鹽分。無法排去鹽分的土壤種植不易,於是成為動植物最好的生存地,他們的生存開啟了生態保育地的美名,帶來遊客與藝術家。藝術家每年都來,辛勤而歡欣地以不同的材料織成作品,讓藝術之美常伴土地,但在連結美與世界的藝術家離開後,藤編的作品被留在溼地上,在當地人眼中,反倒跟整個環境格格不入。在國良大哥告訴我對於藤編藝術作品的想法之前,我對於藝術品的印象仍是很美好的,但這樣覺得美好的眼光是來自於外來者的眼光。回到進入蹲點期前的思考,我那時不斷地想:我拍這部影片的意義會是什麼?

我的蹲點_阿O3.jpg

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在地的聲音?

 

最後,在大哥分享了這個故事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我想要說一個當地人也能認同的故事,我想要說出在地人的聲音,而不讓這部作品成為下一個籐編的藝術作品。再下一步,我想要找到有些在地人都沒能發現的美麗口湖,讓這片漂浮在水上的土地自己告訴觀眾,它的故事。

作者小檔案

陳鈺臻
政治大學

這是喜歡記錄、喜歡冒險的阿O,O對她來說就是眼睛,她透過這隻眼睛開展對於世界的了解、透過這隻刺探世界的真實,最終她希望透過這雙眼睛,投射出世界的縮影。不知道你的眼睛準備好要隨著這個O一起看見世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