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高雄那瑪夏鄉南沙魯 - 鄭又勛

  那天在南沙魯村的夜裡,我跟孝甫和素雲阿姨聊了起來,聽到了種種關於他們回鄉奮鬥與困難,他們一點一滴的故事回憶。

  正在重建的南沙魯村,現在因為上山的路不像災前那樣好走了,所以以往靠著觀光的收入也沒了,於是現在回來的時候,他們決定要成立手工坊,在村裡的女人做手工藝品,男人就種田、重建,因此「彩虹工坊」誕生了。

  彩虹工坊是家扶中心成立的,是針對災後重建方面的案子,「彩虹」的意思是代表希望,族人在今年二月底上來後,三月一號就開始執行輔導工藝,素雲阿姨是這裡的老師,她其實在災前就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也有個人的工作室,但是工作在風災中毀了,土石埋了一樓高,等於埋了整個工作室,於是他在今年初,就請做鐵皮的師父上山來蓋,把以前的倉庫改建成工作室,也就是現在的「彩虹工坊」。

  公部門在那瑪夏鄉有時候會舉辦一些課程,會找一些老師來教,那瑪夏鄉風災以前有七個工作室,都是專攻不同的技術,災後公部門就安排時間請這些工坊的負責人去授課,所以族裡的婦女都是這邊學一點、那邊學一點,她們的基本工就是這樣來的。

手工藝品主要需要的是人力,一個人做不了幾件東西,所以往往是有了訂單後,十幾個二十個人分配下去做,用「以件計費」的方式。但是災後這方面的人力流失,在災前,從事這工作的大部分成員,都搬遷到山下的永久屋,因此現在人力方面就必須重新訓練。現在彩虹工坊中的學員,災前學過這方面的,大概是一半的人數,另一半則完全是新手,那些人是對這方面沒有興趣,但是在現在這個重建的狀況下,必須要去學,有了這方面技術,可以做訂單,也可以自己生產自己賣。

  災前災後,從事手工藝品這方面工作的最大變化,就是在產品行銷的方面,災前他們即使沒有對外販售,還是會有遊客進來,然後公部門也會辦一些活動,就會有訂單。災後因為交通的不方便,身為遊客的那些消費者就沒有了,在重建階段公部門也幾乎不可能辦活動,而成品的通路就這樣斷了。

  因此產品行銷就變成一大難題,也較為辛苦。

  那瑪夏鄉的朋友總是說他們回來的有將近三十戶的人,但是實際情形只有十八戶,因為他們把兒子結婚了可是還住在一起這類的,又列入另一戶,這樣聽起來比較多,但其實返鄉的只有四十多個,在這樣人力缺乏的時候,還有年輕人願意返鄉,是多麼的難能可貴,那個人就是素雲阿姨的女兒。

  素雲阿姨的女兒─雅茹,災前在台北工作,災後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到家鄉重建的年輕人,行銷這方面就是由他負責,像是在一個場地寄賣或展售,都是他來處理,後來山上的族人決定在旗山這個地方駐點,將山上做好的手工藝品運到山下,然後再往台灣各地去展售,但目前只有雅茹一個人在跑,很辛苦。

  我們聊起一年前風災之後,他們渡過的那些日子。

  他們在逃難、避難的幾天幾夜,他們的體力和精神都已經消耗掉了,在安置的時候,只想說平安就好,但恐懼一直都在,然後又想到離開的親朋好友…這樣過了一個禮拜,小英老師就叫素雲阿姨出來開始動手做了,小英老師跟旗山國小校方借到一個空間:數位中心,之後安置在工兵學校後,也要到一個蠻大的空間,很多單位都願意幫忙,給材料費讓素雲阿姨去安排怎麼分給婦女,下班之後也不會想太多,回房間也能繼續做手工藝。

  當時中華電信給了他們許多展場展售的活動,讓他們去擺攤,也經常採購他們的手工藝品,他們很感謝,素雲阿姨說他一直知道,中華電信到現在還是陪伴著他們重建,雖然中華電信在山下他們在山上,但很多他們看不到的事情,中華電信還是持續的在幫助他們。

  然後素雲阿姨跟我們談起來未來的計畫。

  除了手工藝品以外,他們現在常常開會,要成立展售中心,雖然沒有遊客,但是畢竟還是有人會來關心,像是縣政府原民會那些長官,一段時間就會來,他們把藝術品陳列在展售中心,就能做很好的介紹跟溝通。現在計畫女生就做手工藝,男生就做加工品,二級產品,他們也正在寫企畫,申請經費買機器,災前他們是靠賣芋頭,是山下芋頭冰的主要貨源,現在他們打算自己種自己做芋頭冰自己賣,減少耕種面積,部再開墾,他們現在非常保護他們的山林。

  素雲阿姨講起她自己,心懷感激。

  小時候,她父親臥病在床,素雲阿姨因此沒讀過什麼書,國小畢業,她覺得他這十幾年來一直遇到貴人,像是她不會寫企畫、不會申請案子,就常常會碰到像小英老師這樣的人幫助她,她也體認到,當有能力回饋的時候就慢慢去回饋,以奉獻的心態去幫忙,他們常講,若不是上天眷顧的話,風災那個時候可能也就沒了,經過了那次,對人生就不要計較這麼多,該付出就付出,不要有人回來重建過得不好,要讓大家過的都差不多,開開心心的,吃飯也一起吃,菜錢就用愛心奉獻,有能力就多出點,沒辦法的人也沒關係,不管多少錢,三餐都是愛心奉獻,就會吃得很開心。

  之後我們坐在餐廳,塞了幾塊木頭進去爐子準備烤肉,我也試著體驗劈柴的感覺,生活自都市的小孩,上了山去了他們口中的西門町,是一個茶舖加一個雜貨店,才知道自己生活的都市是多麼便利,倒不能說是幸福,不論生活在都市或山上,都有各自幸福的地方,這十五天,我認識了這麼一群人,為了未來和家鄉奮鬥的一群人,給了我滿滿感動和新的體認。

作者小檔案

鄭又勛
輔仁大學

從做中學是我成長心得

剩下的就是不斷釋放自己的熱血

張大耳朵聽見微弱的聲音,它們在說故事

而我繼續拿著攝影機,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