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馬祖馬港社區A組 - 黃孝典

來馬祖、看媽祖、拜媽祖,似乎已經成為到馬祖玩必須完成的朝聖動作。馬祖村傳說和媽祖的遺體漂流至此有關而得名,自然容易與媽祖娘娘產生連結,在馬祖村有著全馬祖香火最鼎盛的天后宮以及世界最大尊的媽祖巨神像。

 

馬祖是全世界坑道密度最高的地區,當然,撐起媽祖巨神像的腳下山丘裡頭,也佈滿非常多過去戰爭時期的坑道。時至今日,神像下閒置的坑道則被規劃為抵達媽祖神像的祈福坑道,爬過坑道後就能得到媽祖娘娘加持,很類似「鑽轎下」的過火儀式。

 

未來整個馬祖村的觀光將與宗教結合,並以媽祖巨神像、馬祖境天后宮為主軸,發展為「媽祖宗教園區」,透過打造一個宗教旅遊的朝聖勝地發展產業。目前巨神像的清潔、導覽與遊客服務皆是透過馬港社區發展協會申請經費、人力而得以維護,其中一位導覽員-楊楊姊,就是透過多元就業方案而進入社區工作。

 

楊楊姊來自中國四川,原本住在台東,因先生工作而來到馬祖生活,適逢暑假,楊楊姊工作時還必須隨身帶著他們超可愛的兒子-小寶,上上下下,小寶也會不時幫媽媽分擔工作,不時擔任小小導覽員,為遊客倒茶並介紹媽祖巨神像的由來與故事,非常吸睛。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打著媽祖的招牌發展觀光業。逸馨,想法前衛的一位年輕女生,東華研究所畢業後即回故鄉馬祖工作,以接案子的方式,為社區發展、社區營造貢獻心力。她認為:「不希望不了解馬祖的遊客來馬祖玩,適合馬祖的旅遊方式應該是步調很慢的深度觀光」,「馬祖不需要大票大票的進香團,而是忠誠的回流朋友」,「當馬祖的每一位居民都能夠擔任導遊介紹自己家鄉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那麼高的媽祖神像來當作賣點,因為所有居民都是吸引人的故事書」等等這些與逸馨對話的內容,讓我非常感動,同時也讓我汗顏。當我還在幼稚的計較小奸小惡時,她已經發揮她的力量灌溉她的故鄉、她的根,而這股不想讓青春留白的氣質,也讓她擁有一段都市人所沒有的生命故事。

 

馬祖南竿九個村莊,都有社區發展協會,而其中馬祖村(舊名:媽祖)和仁愛村(舊名:鐵板)的社區發展協會,是目前社協運作較為蓬勃的兩個社區。仁愛村,舊名鐵板,因為村裡的海灘邊退潮時會露出一大塊紅色的石板,故稱之。馬祖村因為過去是南竿島最主要的通行、通商港口,所以六零、七零年代時,從境內、境外各地移入許多人口定居在此;但是鐵板不同於馬祖村複雜的人口組成,是一個較少外來移民的村莊,人口結構單純外,也顯現在當地的建築特色、社區規畫等文化風俗之上。

 

因為紀錄片要討論關於社區發展的主題,於是我們來到仁愛村。抵達仁愛村後,正準備用電話連絡村長,忽然聽到一聲:「你們來找我?」,原來在我們身旁掃落葉的媽媽就是仁愛村-朱村長,非常驚訝如此親切的清潔媽媽就是村長,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朱村長開朗的笑聲與直率的應答,充滿著對於社區的熱情。

 

仁愛村的社區發展協會能夠運作得如此順利和諧,朱村長表示是因為村裡面的社區發展協會、天后宮委員會和村辦公室三方可以彼此溝通協調的結果。朱村長本身同時兼任社協的理事,她認為仁愛村最自豪的就是社區營造與社區美化,也因為職務和本身的熱忱,常常主動帶領村民一起維護村莊的清潔與環境,她說:「教育村民是社區發展很重要的概念,其實村民都是社區共同體的一份子,與其在社區內辦活動,不如凝聚社區村民們對於維護自己居住地方的觀念,而落實的主要辦法就是打掃。」,她認為以身作則是教育社區村民最好的方法,也說社區發展或社區營造一定要有人當傻瓜,先出來做事,慢慢的大家看到社區的改善,就會開始加入改變的行列。朱村長除了聊天訪談之外,也帶領我們逛了整個仁愛村一圈,並且介紹鐵板聚落的空間美化和意象,從談吐之中我可以感覺到村長的驕傲和感染力,我假想如果我是這個村的村民,我也一定會受到村長的感召而加入社區改造的行列吧!

 

從仁愛村看馬祖村,馬祖村因為申請多元就業的計畫補助,所以多了人力可以幫忙維護社區的清潔,但是似乎也讓村民習慣社區之中有人會幫忙打掃的氛圍,久而久之當這些國家補助的人力消失後,社區可能也就沒有人願意主動維護環境了。

 

我非常認同朱村長的理念和行動,自己生活的地方應該要由自己來保護,而社區發展概念的凝聚如果可以成功從社區生活中最簡單的打掃行為出發的話,辦任何的活動或者想要動員整個社區也就不會有找不到人力的情形發生,所有居民對於社區的向心力也會越來越強,對於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更有信心。

 

馬祖.媽祖,這裡還有很多精采的人、物、故事,等你來挖掘和體驗,小心,馬祖的土壤非常黏人阿!

作者小檔案

黃孝典
政治大學

黃孝典,享受壓力的男人,如風的天秤座。

 

七十五歲死亡,人生已經過了三分之一,

一事無成,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班,

未來茫然,唯一確定的是不會考公務員。

 

對了,一個人一生一定要去馬祖逛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