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羅山社區 - 簡永達

來羅山十四天了,認識了一群有故事的羅山女人,不管是早出世還是晚出生,你們嫁雞隨雞、認真認分的態度,讓我常在想,是因為有妳,才讓這地方變得有點不一樣。

 

距離羅山入口處不遠,有一間小雜貨店,老闆娘叫阿瑜,第一天認識阿瑜時,她親切的程度讓我大為意外。「老師,你們甚麼時候來的?」、「老師,你們現在住在哪裡?」,其實我們原本只是想問個路而已,盛情難卻,我們決定坐下來跟她聊一下,而這一聊就是兩個小時,也讓我有機會認識這個活潑開朗的羅山媳婦。

 

阿瑜不是羅山人,是嫁來羅山的。年輕時曾在工廠工作,不小心被機器碾到左手,只剩兩根手指,現在大部分日常起居都是用右手;雖然只剩一隻手,但阿瑜每天包檳榔、補貨、挑菜、煮飯做得比一般人更快更好。我發現羅山媳婦有個特色,就是把事情做得比別人想得更好,阿瑜在經營雜貨店之餘,也經營羅山的部落格,每天隨身帶著相機,拍下羅山的美,在網路上寫文章跟網友分享。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羅山,也想到這個桃花源的遊覽,阿瑜就會熱心地居中牽線,介紹他們住羅山的體驗農家。阿瑜,因為有妳,羅山有個被全台灣看到的大夢想。

 

從阿瑜家拐個彎,會看到一棟黃色油漆漆成的歐風別墅,那是孟臻姐跟張大哥在羅山的夢想聚落。孟臻姐原本在台北擔任飯店公關,而張大哥是台北捷運的車長,每天早出晚歸的生活,讓他們有好一陣子是沒有聊天機會的,直到兩人坐在醫院的中庭相視對望時,他們問了對方一個問題,「我們這輩子要的是甚麼?」才發現這一切並不是他們想追求的。偶然的機會,兩人到花蓮羅山旅遊,第一次來就深深愛上這塊土地,愛這裡的風、這裡的水、還有小村莊裡空氣滿溢泥土的味道,他們第二次來羅山,就買下一塊地,決定舉家遷徙來羅山重新生活。

image1256.JPG

在孟臻姐家旁邊,有一條往山上走的小路,再轉彎處有個很大庭院的,是子婷姐的家。子婷姐很厲害,不僅一個人照顧菜園、花生園、養雞、養鴨之外,還是農會家政班的班長,燒得一手好菜,子婷姐連續幾年帶領羅山家政班拿下廚藝競賽的冠軍。子婷姐原本也不是住在羅山,跟先生住在台中十多年了,九二一大地震後才跟先生搬回羅山定居。剛來的時候,一句客家話也不會說,但現在不但可以跟村裡的客家媽媽們,流利地用客語對談,甚至熱心地擔任村裡家政班班長,她要用滿滿的活力,帶領可愛的羅山媽媽們做出更多幸福的客家料理。

image1509.JPG

往山上騎車大約十分鐘,會看到大大的雞鳴園的牌子,那是阿嬌姨的家。說到阿嬌姨,可說是羅山女人的代表,她從年輕時嫁到羅山,原本在家裡是個大小姐,來到羅山,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早上四五點起床,先把整座山的放山雞都先餵過一輪,六點到田裡開始幫忙,忙到快中午要趕回家煮好一桌子的菜;中午時間,男人午休的時候,她得忙著洗碗盤、洗菜,下午還是得繼續到田裡幫忙,有時候農忙期,是忙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到家,回到家她還不能休息,因為後山的雞還得再餵一次。阿嬌姨從來沒說過辛苦,而且不服輸的個性,讓她比男人看起來更堅毅,她回憶年輕時,婆婆叫她幫忙開貨車到田裡,她回了一句不會開,稍稍被婆婆唸了一下,那天晚上,她就叫老公教她怎麼開貨車。現在,她可以自己開貨車載青菜、水果、放山雞到城裡去賣。不服輸,是這裡羅山女人的共同標記。

阿嬌姨.jpg

不分老少,羅山女人就是有一股氣,一股比男人更堅毅,扛起一切的氣魄。同樣有這種特色的,還有羅山的豆腐西施-小芸。她從十七歲就為愛走天涯,不顧家庭反對,和男友私奔到羅山。原本是住在基隆的小女孩,肯定是沒拿過鋤頭的,現在還是得捲起袖子,當個在地的羅山媳婦。她得照顧一間餐廳,農忙時要跟著下田,有遊客想體驗做泥火山豆腐時,她又得化身作豆腐西施,晚上,她是孩子眼中溫柔的母親。看來就像十八隻手的觀音,家裡大大小小事情都要一手包辦。

 

從小芸的餐廳往山裡走,會到林運枝伯伯的家,他們家也有兩個奇女子,一個是林媽媽,另一個就是淑萍姐了。淑萍姐原本在台北的大愛台節目部當企畫,因為爸爸媽媽年紀大了,孝順的淑萍決定放棄台北的工作,回家鄉陪父母,也使用她在電視台學到的媒體企劃能力,在羅山經營民宿,結果成為旅客最喜歡來羅山居住的「另一個家」。

小芸.JPG

往下山的路走,有一條隱密的小徑,如果沒仔細看,可能就會錯過了。小徑通往山裡,在半山腰的位置,就是梁媽媽的家,也是我們在羅山住了十四天的「另一個家」。認識梁媽媽的人,沒有一個不對她爽朗的笑聲有印象的,她就是一個很開心的人,還是一個很會照顧人的媽媽。

 

每天,不管我們多晚回來,她都會在庭院開盞燈,等我們回來,即使她已經坐在電視機前睡著了,還是一樣,要等我們回來。晚上回來,總是在客廳看到一盤早已削好的水果,而梁媽媽卻一口也不吃。有天晚上,我們忍不住好奇,問她怎麼不跟我們一起吃芒果,她說她在廚房已經吃過了,「吃那個芒果心旁邊的肉就吃很飽了,」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還有這樣被細心照顧的感覺,又是怎樣的情操,會讓梁媽媽願意把兩個陌生的小孩,完全視如己出地照顧。我不想深究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只知道,羅山會在一個存放在我心裡很深很深的地方。

 

對我來說,羅山的故事就像客家媽媽做的菜一樣,回味無窮。

作者小檔案

簡永達
國立台灣大學

簡永達,1987年9月7日生於南投縣草屯鎮,畢業於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現任所學會會長。從大學時期,就對傳播領域很有興趣,曾擔任傳播學生鬥陣召集人,執行台灣編劇勞動訪問調查計劃與公共電視訪問調查計畫。就讀新聞研究所之後,一心想成為說個好故事的人,在文字媒體與影片媒體上都頗有涉獵,不僅接受三立敘事工場編劇人才培訓,目前也在30雜誌擔任特約記者;在影像創作方面也不遺餘力,曾拍攝《擁抱》、《新聞夢》等短片,也在此次拍攝羅山《有故事的地方》擔任導演和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