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A組 - 蕭逸凡

教會就是你家

「牧師!幫我開門啦!不然我會死!」操著一口流利的台語的肉圓,長得白白胖胖,聲音往往是接近沙啞,是台南菁寮教會裡的小可愛,總是挑牧師旁的那台電腦坐下,然後使用他最擅長的撒嬌招式來讓牧師在遊戲中給他一些「武器」或是一些能力。只要一被允許可以自由使用教會的那間電腦教室,每個教會的小朋友就會開始集中火力的玩遊戲,舉凡楓之谷、Facebook上的battle……等。

 

我們初到菁寮教會時,和小朋友們建立起關係的關鍵就是遊戲,甚至牧師自己也提到,藉由和小朋友們一起在遊戲裡去闖關,不但可以知道小朋友們現在風靡的活動,什麼破關打怪,都可以一起分享;更重要的是,可以介入他們的生活圈,然後因而和這群教會的小鬼頭們擁有更深的連結,除了表面上的師生、教學關係,更重要的是那種互相信任、理解、包容的過程。

 

記得有一次,夥伴小玩因為身體不適所以在電腦輔導教室裡頭趴在電腦前睡著了,因為當時是休息時間,每個小朋友都在裡面瘋狂的玩遊戲、嘻嘻笑笑的好不熱鬧,有位年紀比較大的孩子「車長」看到小玩趴在桌子上,就提醒其他小朋友放低音量,深怕吵醒了她。其中有幾位孩子因為玩得太興奮了就會不小心發出叫聲或是大聲嚷嚷的,此時車長都會說:「欸,五郎底咧ㄏㄧㄡˋ捆啦!叫哩賣吵!(欸,有人在睡覺啦!叫你不要吵!)」雖然只是個十分小的行為,但是會讓人心裡暖暖的,看出這群小朋友的貼心與可愛。

 

由於城鄉差距,許多台灣鄉下的升學環境都是都市小孩無法想像的,菁寮這裡也不意外,牧師跟我們說,青壯年人口外流的因素,讓菁寮這裡除了一直都住在這裡的老人們,就剩下小孩了,較在乎孩子教育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都市的學校就讀,才有「競爭力」在往後的現實社會中生存;那麼留下來的呢?可能單親、隔代教養,沒有完善的愛來成長,或者受到祖父母輩的過分溺愛,可能是新移民之子女,會對於自己較沒有信心又或者防備心過重,只因為自己的身分「看似」和班上同學有點不一樣,但他們都只是一群天真單純的孩子,就只差臨門一腳的協助,就會讓他們成長的更順利一點;就只差伯樂發現他們自己的天份,開發小朋友自己的特殊長才。

 

其實這群教會裡孩子們的十幾位之中,只有三位(包含牧師的兩個小孩)是真正的基督徒,不過每週日的禮拜這群孩子都會到場,是少年團契的成員,負責在每周日的禮拜作聖歌吟唱。每個週日,他們收起平時嘻嘻笑笑或者青澀幼稚的臉龐,在那個時候看到的是他們認真的模樣,唱出的台語聖歌總讓人覺得好感動喔,帶著一份土地的情懷還有小孩子們的新活力。儘管大多數孩子不是基督徒,但牧師只是單純的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幫助較為弱勢、需要幫助的孩童;又或者大至整個菁寮社區的發展,雖然少數人的力量有限,不過都是愛讓這個地方有更美好了。其實好多人都在默默的作自己覺得值得的事,好多好多的愛。

IMG_3960.JPG

飲食在菁寮

在菁寮這裡,總有在度假的感覺,但不是身為觀光客的那種,因為我們都會很融入他們的生活,其中就是「吃飯皇帝大」,在飲食的部分,有蠻多深刻的印象。這裡隨著當地人的作息,大約晚上七、八點時整條街幾乎是黑的,店家普遍都很早打烊,午餐時間店家就已經不多了,晚上菁寮人幾乎都是在家裡吃。而我們解決飲食的方式除了自己在中午去外面覓食之外,也常常在教會和牧師一家人一起圍著桌子吃著牧師娘替我們準備的食物,像是昔日種田人家工作時最常吃的「割稻飯」,是擁有田地者的女主人會準備好豐盛的白飯和配菜,然後用擔子擔到田裡,提供做事的人吃的飯。

 

還有台南有名的豆菜麵,是牧師娘到新營市區買的,是一種類似涼麵,但是麵種是細細的那種,搭配特殊開胃醬料,很適合夏天;還有當地的合菜餐廳,用新鮮的海鮮食材來烹調,牧師在我們剛到菁寮以及要離開菁寮的時候都會請客,相當好吃又很豐盛噢!遠近馳名的和興冰菓室,招牌紅豆牛奶冰是來這裡一定要吃的,基底是香蕉油所製作的冰,十分特別;還有清涼解渴的冬瓜茶,都是當地人和觀光客在夏天十分重要的聖品。

IMG_4422.jpg

有個很特別的是:新和源餅鋪的古時候大餅,現在已經很少在做了,一方面因為工業化下,機器生產已經大幅領先,只有週末時老闆娘兒子會回來菁寮做,再者現在很少人會特別去買這種大餅,以前結婚及各種喜慶都會用這種餅來送人,現代化趨勢下就漸漸地變少了,因為覺得很傳統、很特別。剛到菁寮都一直去「盧」老闆娘,希望可以快點看到有餅出爐。

 

另外,每週五的菁寮夜晚,會有十分特別的夜市,這可說是讓我們每個禮拜最期待的事呢!因為從來沒有想過會在這裡看到有「夜市」,而且就像一般的夜市一樣什麼都有!其中麵包店就佔了三家,感覺如果沒有離開菁寮這裡的話,要吃麵包就得等到每週五的夜市了!但也可以看出來,這個夜市對菁寮來說是一個外界進入到這裡的一種方法,除了觀光客,夜市算是一個城市味比較重一點的東西了。

 

返樸歸真15天

因為社區普遍高齡化,老人們主要是這個菁寮社區的主體,無論老少大家都用習慣的閩南語來溝通。這可真是難倒我們了,雖然可能爸爸媽媽,或者祖父祖母都會說閩南語,但是因為從小就沒有說閩南語的習慣,因此一開始要和菁寮的阿公阿嬤們聊天可說是困難重重,之間有好多道「牆」阻隔的感覺。還好每次阿公阿嬤都會體諒我們,可能笑笑的問你是閩南人嗎?那你怎麼都不會說啊?還有一次,我們去合菜餐廳點餐,因為國語、閩南語交叉使用到昏頭了,還被老闆娘問說「啊你們是外國人嗎?」超級丟臉的!

 

還好經過這15天密集的訓練,我們已經可以跟阿公阿嬤「順暢」的聊心事、聊人生囉!每次離開教會,我們就會想「今天要去找哪個伯哪個阿姨抬槓呢?」像是和興冰菓室的阿嬤超級可愛的,有次跟她聊到女生吃冰對身體不好的說法,他就跟我們大肆地聊這個話題,先反駁我們原先的想法,還跟我們說要吃什麼四物甚麼中藥來補身體會比較好,十分關心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餅鋪的阿嬤,每次經過他們位於十字路口的家,都會叫我們進去坐一坐,說「日頭這麼眛,入來坐啦!」,有一次還切鳳梨給我們吃,把我們當做孫子一樣。

 

還有兩美理髮廳的老闆娘,第一次去的時候就讓她親自服務,以傳統的鵝毛耳扒幫我們挖耳朵,特別的舒服!理髮廳的老闆也很可愛,每天都在辛苦的手工製作鵝毛耳扒,手裡一邊編織,一邊和我們聊生活、聊政治、聊菁寮,最後當我們要離開時,還送我們兩人每人一包自製芒果乾。還有好多好多的種田阿公阿嬤,總是很踏實、一步一腳印地耕著田、過生活,對他們而言不計較名利,而是跟大自然和諧相處,做一個知足無欲的農民才是最快樂的。

IMG_3921.JPG

在這裡認了好多好多好多的阿公阿嬤,他們都很善良,很單純,可能是因為環境的關係吧,總覺得他們看起來都比實際年齡少好多歲,身體也很健朗,想法也都很直率,看到我們都會熱情的招待;儘管不是自己的孫女或者是朋友,只是希望有人能陪陪他們,和他們聊聊天說說話,讓我忍不住想,如果他們是我真正的祖父母該有多好?一方面覺得他們真的好可愛,一方面又覺得阿公阿嬤都很需要我們年輕人陪伴吧,因為身體漸漸的老去,有時候力不從心或生產力降低,老年人可能怕麻煩到自己孩子的發展,都會想說一個人過生活就好了,加上捨不得離開家鄉,更加深了鄉村人口日趨老化的模式;更需要被大家重視、改善的,是他們未來的健康、生活起居的問題,畢竟年長者都是我們歷史記憶的寶貝,他們瞭解的、經歷過的,都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更多。

作者小檔案

蕭逸凡
政治大學

蕭逸凡,目前就讀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四年級。桃園龍潭客家人,金牛座O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