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A組 - 吳岱芸

說台語的菁寮長老教會

台南可說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最古老的傳統和歷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足跡。我們在這裡發現了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身影。菁寮地區有兩個有名的教堂,天主堂與菁寮基督長老教會,兩個都是非常資深的外來宗教,都在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深深的根,培養出濃厚的感情。

 

天主堂的造型非常突兀,兩個尖塔式鐵造建築就這樣豎立在一片農田之中。天主堂平常並不開放,我們在入口的地方徘徊,看到歪歪斜斜的扭曲中文字寫在教堂的柱子、門牌上,醜醜的反而有點可愛!一直在猜測神祕的神父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聽當地居民說,都是外國人,而且台語講的超好,我們就更想知道了。直到有一次,在禮拜五的夜市裡,才終於發現神父的蹤跡,三、四個穿著灰色神父裝的男子就這樣坐在夜市裡,吃著平價牛排!雖然他們依舊金髮,但不知道是否長期居住在台灣的關係,他們走在人群中時,幾乎和一般居民沒有兩樣。

IMG_3949.JPG

長老教會的吳牧師,是這次跟中華電信基金會合作,接待我們的人。教會裡只有牧師和牧師娘兩人,牧師非常忙碌,一下忙著招待我們,一下忙著教小朋友電腦,教會在牧師和牧師娘的努力下,開了許多課輔班、各式各樣的電腦班、唱詩班,兩人不以傳教為目的,歡迎所有居民來教會學習。此外,牧師還常常載老弱的教友們去看醫生。牧師很不像我印象中的牧師,他總是穿著球衣、球褲晃來晃去,閒暇的時候就在電腦教室裡,和小朋友一起打楓之谷,而且還很強,常常拯救被打趴的小朋友!

 

在菁寮的第一個禮拜天,我們跟著參加了長老教會的禮拜,這天的牧師正經的嚇人,第一次見他穿上牧師服,用台語向台下的教友講道,底下坐的人,幾乎清一色是70歲以上的長者,還有台南教養院的身心障朋友們,看到了其實有點驚訝。牧師配合著時機,講著簡單易懂的道理,一些他聽過的故事;鬼月要到了,就又教大家如何在風暴中保持平靜。小朋友用五音不全的嗓音唱著台語的聖詩,歌頌耶穌。在認識了這塊土地之後,宗教轉化成更親近人們的樣貌。

 

至於天主教呢?有長者告訴我們:在台灣,以前信天主教的不只是知識份子,有更多清苦的農民,因為天主教常常會發放白米,家境比較不好的,就這樣成為了天主教徒。無論如何,菁寮的外來宗教,慢慢與這塊土地培養出了感情,對這裡的某些居民來說,祂們比佛、道更接近生活。

 

一群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這裡跟大部份的中南部鄉鎮一樣,人口外流嚴重。但這裡阿公、阿嬤們卻總是笑口常開,樂觀面對生活,對人生看得開卻不悲觀,時時洋溢著正面能量。

 

在顏蘭權、莊益增導演的紀錄片《無米樂》在台灣造成轟動之後,故事的主人翁「崑濱伯」、「煌明伯」、「文林伯」儼然成為了台灣農民的代言人,也慢慢的帶動了菁寮社區及周邊地區的觀光。「菁寮」成為社區發展的資優生,讓許多希望推動觀光的社區都來到菁寮取經。但是在這前途似錦的榮光下,也許不如我們想像的風光。其實能帶動的,只有社區中少數的商店,而其中有大部份都是傳統手工業,量產的數量有限,阿公、阿媽們的體力也經不起過多的操勞。即使觀光客到了菁寮社區,向崑濱伯買了一、兩包精緻的米,其實也改變不了台灣農民人口老化、靠天吃飯的現況。

 

這裡的農人都七、八十歲還在種田,老邁的身軀一下彎腰補秧,一下人工犁田。一年兩季,等於半年拿一次薪水。颱風,損失!水庫缺水,損失!蟲害,損失!就這樣一直扣、一直扣,如果平均一季賺十萬元,這樣一個月甚至賺不到兩萬元,再扣下去更是不敢想像,政府的休耕補助也只是不無小補,這樣的薪資,時薪甚至比打工族還要低廉。

IMG_4269.JPG

當我們跟阿公、阿嬤們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們總是會很嚴肅、很認真的告訴我們,現況是如何、如何… …,即使發展觀光,年輕人也不一定會回來,除非農業的情況改善;但當我們問到,「為什麼不離開呢?」的時候,阿公、阿嬤又會笑出來,每個人都笑著跟我們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家阿!」、「住在這裡就習慣了!」

 

雖然台灣農業的現況真的是很慘,雖然他們聚在一起就常常討論、感歎、氣憤、抱怨,但他們依舊熱愛自己生長的土地,捨不得那些自己照顧大半輩子的田地荒廢,雜草叢生。當你去問崑濱伯的時候,他對農業的歷史,改革,政策絕對會讓人驚訝,會發現農業也是需要進修再進修的一門學問。而農民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他們也是為了捍衛自己最珍愛的土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子英雄罷了。

 

名產之鄉與愛人農會

「如果我搬走,這邊的人就沒冰吃了哈哈哈」菁寮超級好吃的冰店阿媽這麼說。菁寮人就是這麼可愛,東西又好吃。在菁寮15天的生活,我們每天都在挑戰一百元吃爽爽,但是常常突然冒出便宜又好吃的東西,結果就超過了,但還是吃的很開心。

IMG_4344.JPG

買一顆蘋果就送兩根香蕉,十五元的香蕉冰、紅豆湯,還有禮拜五會突然出現的夜市、牧師娘的實驗性菜色(但是很好吃)等等。在菁寮,我們總是被餵得飽飽的。而身為大穀倉的後壁鄉,也有相當多的在地特產:崑濱伯等農民們的禾家米、桑葚,當地人種的龍眼等等,可說是物產豐隆。

 

沒有7-11的菁寮社區,有農會!在蹲點的炎熱夏天裡,我們總是貪圖農會的冷氣,每天都買早餐偷偷到農會去,偷看農會的報紙。從7-11裡什麼都有的架上,變成農會五花八門的名產特區;熟知的東西從7-11三件75元的冷凍食品,變成各鄉鎮的名產,台南的米、雲林的花生、台南柚子研發出沐浴乳等等,從尷尬的走入農會買東西,到熱絡的櫃台阿姨打招呼,農會成了我們在菁寮第二個祕密基地,而悠閒的菁寮人,也常在午後到農會吹吹冷氣,唱唱卡拉OK。

 

離開的那天,借住的阿伯、伯母、阿媽將自己種的龍眼硬塞給我們,還有「台北來的」好吃的水蜜桃;理髮店的阿公送了我們兩人一人一包超貴、超紮實的芒果乾;教會的長老送了我們自己釀的桑葚紅酒;我們還向煌明伯買了一包米帶回家。

 

離開菁寮的那一天,我們帶著滿滿的愛滿載而歸。

作者小檔案

吳岱芸
政治大學

吳岱芸,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四年級,出生於台北,定居三重埔,但卻不太會說台語。希望自己可以去更多地方的探險,成為一個會說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