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 - 劉馨宜

「孩子真的需要我們來嗎?」在菁寮的每天晚上,我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每一天,越跟孩子熟一些,聽到的故事越多越是無奈。

 

許多無法改變的現實,不斷衝擊我的成長經驗。剛來的前幾天,我常自以為是的評斷當地,在我們眼中只看到菁寮的不足、缺陷。回憶蹲點前期的自己,真的很愚昧。因為,一個「旁觀者」是沒有資格發表評論的,唯有「陪伴者」和「參與者」才有那個權利。

 

來自高雄和台東的牧師、牧師娘,為了菁寮教會奉獻了大半輩子,在一個外界認為的「鄉下」深耕,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既然如此,我們這些外來者到底能做些什麼呢?還記得第一天晚上,牧師和牧師娘開車帶我們到新營市區,享用著美味的第一餐。餐前的禱告讓我們倍感窩心,那是一份殷切又寄予期待的祝福,「跳脫原來的生活圈,仔細的感受並融入菁寮」。

 

的確,蹲點計畫讓我多了些思考,這不是一個按表操課的營隊活動,但是少了營隊的集體管理,我們必須具備更高度的彈性和移動性,來面對十五天「自己規劃」的服務和拍攝計畫。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較於都市地區,菁寮是大部分人眼中的「偏鄉」。對於偏鄉二字,我非常排斥,始終厭惡以都市人的標準,強加在其他地方認真生活的人身上。始終認為且強烈的感受到這群孩子的共同特質:勇敢、知足。或許,菁寮的孩子沒有足夠的學習資源,但他們擁有的是更寬廣的天空和「心胸」。他們的成熟、懂事並不是表現在外在炫耀性物質,而是溫暖又體貼的處事態度。

 

每一天在教會都在學習、發現和感受。我們在國小課輔班看見新住民子女的無奈,複雜的家庭環境和解不開的大人世界習題,讓新住民之子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只能更加努力,才能稍稍趕上現實的腳步。記得在某堂閱讀分享課,我們和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分享了梁文音的故事,在孩子們接力朗讀文章的過程中,看見了懂事和專注,當下的他們沒有嬉鬧和開玩笑。

 

一位心思很細膩的男孩在學習單寫下:「我以後想當作家,寫書給大家看」,當看到孩子在資源有限的成長環境下,一筆一畫勾勒出人生藍圖時;對比在台北醉生夢死的大學生,享有極大資源卻不懂得珍惜,真的、真的覺得好慚愧。課後,我和男孩討論著創作、部落格文章,看著他眼神發光的分享,真心的盼望一堂課能帶給男孩不一樣的思考。孩子,「人因夢想而偉大」,請你好好守護著夢想的幼苗。

 

由於我和俞廷都是師資培育中心的學生,因此不約而同地決定了服務方向:教會孩子的學習。牧師、牧師娘和邱老師是我們訪談的主角,真的很感謝他們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和我們聊孩子、聊社區、聊教育,感謝牧師娘和邱老師在「菜鳥姐姐八堂課輔」的大力協助、好難忘牧師分享許多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在教會的每一天都覺得好幸福,拋開一切的煩惱與雜念,我們享受著菁寮質樸的快樂,並完全投入其中-用心的生活。

 

不斷思考的半個月。

 

來到菁寮後,我常常在想所謂「都市小孩」的優勢是什麼?

除了考試成績外,還剩下什麼?

 

常常,看到教會孩子超乎年齡的成熟,真的好慚愧。

「我相信都市小孩會的,我們一定也會;但我們會的,都市小孩不一定會;所以我很感謝有這個機會來到教會!」記得在錄孩子們對教會的感謝時,原以為頑皮的男孩會隨便說句「謝謝」打發過去,出乎意料孩子們雖然害羞但都真誠的表達對教會的感謝。攝影機背後,我好幾度紅了眼眶、酸了鼻子……教會和孩子的感情,真的很深……

 

「能觸動靈魂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起眼的小事」,習慣建立在一天又一天看似平凡的生活上,往往在離別時才驚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最令人懷念。

作者小檔案

劉馨宜
輔仁大學

我是馨宜,來自輔大新聞系,一個喜歡嘗試很多從沒做過的事、容易受小事情感動的女孩。記錄,說不上難卻也不簡單,簡言之紀錄是一種生活美學。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其實許多感動蘊藏其中,只因我們太忙總是忽略了。對我來說,世界太大太美太多未知事物等著我們去發掘,當個「低頭族」實在有愧於生活在美麗的台灣!我享受被世界擁抱的感覺,並捕捉感動、心情和片刻的凝結。「蹲下身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一次又一次的志願服務過程中,我在許多人口中的感謝、臉上的笑容找到了不一樣的自己。開始學習,以謙卑又溫暖的心看待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我最大的心願,莫過於妥善運用新聞專業,深入追蹤報導在地小人物、小故事,給與發聲機會、平等教育資源;絕無法忍受,非主流事物被社會的洪流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