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 - 鄭怡礽

 蹲下去,是為了跳得更高。兩個十九歲的女孩,今年暑假帶著空碗與一個任務,出發前往台南菁寮社區。在這個以無米樂紀錄片聞名的小鎮,她們住上了十五天,用鏡頭記錄台灣最在地的風景,發現台灣的土地及人情之美。

 

稻米、紅磚、笑容

來自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呂晴與鄭怡礽,兩個非傳播學系的同學,帶著不同的視角準備拍攝一支屬於她們的菁寮。「稻米、紅磚、笑容」,是她們對菁寮的第一印象,綠色的水田襯著一棟棟低矮小巧的紅磚房,宜人的景色道出了菁寮的生活與歷史。而笑容表現在菁寮親切迷人的人情味,她們盡情地享受這休閒而緩慢的農村步調。隨便一間三合院、一堵紅牆、一片綠地,在鏡頭裡都充滿生活氣息、滿富故事性。

 

蹲點初期,當她們開始她們的紀錄時,天公卻不做美,風雨使他們短暫囚困於室內。其中一台腳踏車在半途中正式退役。看見她們在路邊修車的背影,附近的鄰居主動出面幫忙,讓她們嚐到了滿滿的人情味!

 

菁寮基督教教會是此次進行服務的主要據點。結合所學,定向越野是此次的服務內容。教會的孩子們拿著地圖,依照提示到小鎮內的點,為找尋貼紙。在艷陽下,他們大手牽著小手,一下低頭看著地圖,一下望著四周,得到貼紙的那一刻,臉上滿足的笑容,對他們而言,已經足夠。

 

充滿歷史痕跡的手

雖然菁寮的觀光發展與其他農村相比,算是發展地成熟的,但是務農還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成年人大多離開家鄉尋找工作機會,人口外流嚴重,村莊內隨處可見的老人家,依舊占了大部分的人口比例。時常能看見三合院的陰影下,一張桌子,幾個人,幾杯茶。兩個老人住在堆滿物品的大宅裡,養著幾隻野貓,時而看看電視,時而出門與人抬槓,生活的很是愜意。一瓶麥芽牛奶、一雙充滿歷史痕跡的手、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婦,連接鄰里間的感情。

 

稻稻來幸福食堂,位在菁寮老街上,假日時是遊客的觀光聖地,平時則是作為老人供餐的廚房。如前文所述,老人人口在菁寮占有一大比例,老人健康福利關懷當然就相對重要。為了顧及老人家的健康,社區從一百零二年開始推出老人供餐的服務,過去雖有中斷,如今已發展得相當完善,成功吸引老人的參與。

 

十四天的蹲點,對她們來說,不只是紀錄與服務。她們觀察、融入社區,成為孩子們的玩伴,十四天的蒸餾,提煉出一滴一滴颯爽的甘甜,每滴都充滿歡笑與喜樂。缺少在地孩子的菁寮,她們不知道是否能嘗到如今的甜。蹲點對她們的意義,不是一支紀錄片可以描述的,更多的是一個眼神、一句話。雖然菁寮的資源不比都市豐腴,當地的孩子卻用生命享受著。過程中,互相的啟發,彼此分享生活的不同,在菁寮,時間像是過得比較慢,與人的接觸更是增加了。

過程中的各種滋味,只有蹲過才知道。

作者小檔案

鄭怡礽
臺灣師範大學

我,鄭怡礽,來自嘉義,就讀於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我相信笑容是征服人的捷徑。透過慢跑、游泳累績體能,愛好旅遊、冒險、參加戶外活動、嘗試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