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阿禮部落 - 陳宜慧

情歌對唱:

  魯凱文化有許多內容都與我們原本以為的原住民文化很不一樣,像是在傳統魯凱社會中,男女生談戀愛並非兩人世界,而是雙方家庭一起參與戀愛過程,所以魯凱族的情歌對唱是在女方家裡,男女雙方家庭一起進行的活動。另外,我們也聽阿禮族人說公開談戀愛其實是為了保護男女生的安全,也和大家分享喜悅。

我們在園區內的魯凱皇家學院與爺爺奶奶一起上文化課程時,剛好有機會聽到魯凱傳統情歌對唱。爺爺奶奶分成兩組扮演男女雙方後,由一男一女單獨領唱,之後再加入兩方扮演的親朋好友一起合唱附和。領唱的爺爺奶奶信手拈來就唱出一段優美旋律,加上大家齊聲合唱,讓這堂課頓時成為一次音樂饗宴。後來課堂結束後我們詢問了志工阿姨才知道,魯凱族男女朋友談戀愛是不能私底下進行的,如果要談戀愛就要在公開場合(例如在雙方家裡)讓親朋好友一起參與,也因此情歌對唱就是讓大家一起來聊天、訴說對彼此的愛意。

 

閱讀希望小書坊:

  在16天的蹲點生活中,我們在部落的據點是閱讀希望小書坊,同時也是包老師在百合園區的家。他空出家中客廳的一部分作為圖書室來推動閱讀。同時也在小書坊進行族語教學和文化課程。

我們本來預期暑假會在小書坊或部落裡遇到很多小孩,但幾天下來都不見小孩蹤影,事後詢問老師才發現,原來不少部落裡的小孩暑假都需要外出打工補貼家用或是到學校上課、練球,所以白天都不會在部落裡。不過,剛好在這次蹲點期間遇上小米祭,小書坊的小朋友們要在慶典當天表演,所以有幾天晚上老師、師母會集合小書坊的孩子們一起練習表演曲目,我們也因此有機會和部落的孩子們聊聊天。在小書坊和孩子們一起度過的時光總是特別愉快,因為總有一種回到過去無憂無慮的時光。

最後在小米祭前兩天,老師利用晚上彩排的時間請我們和孩子們分享這幾天在部落的所見所聞,剛好提到前幾天我們遇到一對爺爺奶奶在自家門口剝花生然後和他們閒聊的故事,沒想到他們的孫子就是小書坊的成員之一!讓我們覺得這真的是得來不易的緣分。而我的夥伴昱翔則是在分享學生記者時期採訪過的原住民議題時,發現其中有一位受訪者是小書坊小朋友的表哥,更是讓我們驚呼這世界也太小了。在小書坊的幾個夜晚讓我們與部落有了更多連結,也更貼近部落生活。

 

小米餅占卜(capi):

  在魯凱族人過去傳統的信仰,capi是很重要的儀式。但隨著基督信仰進入部落後,占卜就不具備實質意義而是文化傳承用途。Capi是在窯坑內烤小米糰,最後透過烤熟的小米餅紋路來預測來年部落順利與否。配合小米祭的文化成長營,我們參與了capi教學並記錄製作過程。

  在部落中真正的capi儀式是禁止女性和頭目參與的,所以我沒辦法實際去體驗占卜過程,但後來阿禮社區發展協會的巴文雄理事長表示因為只是教學,所以女生也能參加,才讓我有機會可以一睹難得一見的占卜儀式。

  在capi教學場地,前幾天就先挖好一個佈滿石子的大坑。到了教學當天原本預定下午3點開始,但才1點多就陸續有耆老和村中的青壯年進行準備工作,先在窯坑內生火燃燒木材。

  燃燒木材需要到木材完全碳化後,才能進行下一步驟,從一開始就可以發現capi是需要漫長時間等待的祭祀儀式。在木材碳化後眾人一起將準備好的石板放進窯坑內加熱。同時,耆老也教導大家如何正確擺放石板才能迅速加溫,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需要長期經驗累積,才能知道擺放石板和掌握火候的訣竅。

  石板燜燒一段時間後,耆老拿著隨地撿拾來的樹枝,利用樹枝倒鉤或Y字形的部分將石板撥開。耆老利用隨處可見的樹枝而不需要另外準備工具,讓我們驚嘆果然老人家的智慧真是無所不在。

  接著將抹過一層油的山蘇或香蕉葉放在鋪平的石板窯坑上,避免等會小米糰沾黏在葉面上。之後將小米糰壓平放置,再覆蓋一層葉面。接著再將高溫石板壓在最上層繼續燜燒。

  在漫長的等待讓小米餅熟後,眾人小心翼翼地將石板及山蘇葉取出,並打開包覆的山蘇葉。我們看到有長者直接徒手拿取高溫石板,大家都笑說懷疑他是不是練過鐵砂掌。因為現在占卜已經不具備實質意義,所以耆老就簡單帶大家觀察小米餅烤熟後的紋路,並解釋如果小米餅形狀完整沒有缺口,表示未來一年部落都會平安、豐收。反之,如果烤焦或是有缺損就代表部落可能會有壞事發生。而這次教學產出的小米餅烤得金黃酥脆,還散發濃郁的焦香和米香,所以大家都開心地表示這次小米祭一定會順利圓滿落幕。

  第一次參與阿禮的祭祀活動,讓我很佩服部落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態度,占卜過程所需材料都是取之大自然,最後也不會留下任何垃圾。耆老的自然哲學和經驗智慧也讓我們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作者小檔案

陳宜慧
政治大學

我是政大傳播學院的陳宜慧,在大學加入政大新聞與媒體實驗室,學習以文字和鏡頭傾聽別人的故事。這次蹲點在阿禮,跳脫新聞採訪的文字框架,透過在地服務,真實感受部落文化與生態,並記錄下屬於阿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