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 - 周允蓁

  位於台北市近郊陽明山上的野蔓園,是一個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的教育型實驗農場,依循著樸門的環境區域分區設計,走進大溫室前的小徑聯通著泥土砌的的麵包窯,而溫室裡面種滿了香草蘭和一些香草植物,與植物共存的是用磚頭木板搭成的大長桌椅,頭頂的上方則有不知名的爬藤類佈滿了溫室的棚子,讓坐在下方的人不至於直接受到陽光曝曬,多了份陰涼。廚房與長桌椅隔著一個工具間,工具間裡面放滿了許多務農的相關用具;而廚房沒有大家常見的瓦斯爐,有的是一只灶和一只火箭爐、一些零散的木材和生火用的回收紙箱。這邊的用水也不是一般的自來水而是這裏做的雨水回收過濾的水;洗碗的時候沒有洗碗精,用的是煮飯生火完的灰燼來洗去油污。

 

  溫室外面也有許許多多的香草植物,以及茂密旺盛物種多元的叢林,老師說這裏幾乎每一種你所見的植物都可以吃、使用,只是看你認不認識會不會用而已。走到了房間是用泥土及動物的排泄物所製作而成的土磚所蓋出來的自然建材,完全不使用不可逆的鋼筋水泥,讓住房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回歸土地回歸自然,跟著這塊土地一起呼吸。也因為是這樣,房間裡面有了許多小夥伴一起活動,在房間外的自然堆肥廁所,回歸到以前還未工商業社會化的茅房,打開蓋子下面便是我們自己的排泄物,上完後撒上一把米糠除臭,讓自己所吃的再次回歸到這塊土地上。

 

  房間再往上走是主屋,堆放了包裝好的米和一些工具;走出去再往上走是曬米廠和風雨教室,風雨教室如其名並沒有牆壁,嚴格來說是柱子搭起來的大棚架,堆放了尚未分裝的米;雨天時,則可把還未曬好的作物放到這裡避免淋雨。教室上方便是最主要的梯田式的稻田,除了一般品種外也有紫米,所有的耕作都不使用農藥、化肥等會破壞土地的藥物,而且這裏的稻作一年只有一期,除了因為是要種給自己吃沒有要大量的銷售遂不用太多量之外,主要是為了讓土地能夠好好休息,儲存更多能量。除此之外,割稻的時候也會留一小塊不割,是為了留給小鳥吃,讓所有的生命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共存。

 

  主要經營這個農場的園主是亞曼老師,他曾經是個成功的商人,過著日夜顛倒、大魚大肉、菸酒不離的日子,直到有天他的身體出了問題,他才驚覺不可以再這樣下去,於是到各地去學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並且把「樸門」這個概念帶到台灣,希望能藉由野蔓園來實踐樸門永續、公平、共享的概念。

 

  而野蔓園的夥伴—小白—從一開始來這裏換工到實習生到和成為合作夥伴,她堅持用不同於資本社會的方式生活,從牙膏、洗髮精、帽子等等,她思考著怎樣能不傷害地球、不剝削、減少碳足跡的方式過生活,並且在野蔓園實踐這樣的理念。

同時這裡也有固定一週會來幾天的志工,他們在忙碌的上班的休假時,也依舊願意來到這裏進行勞務工作,去嘗試不同於金錢邏輯的生活可能性。

 

  不管是這裏的人、這裏的事、這裏的物,都很努力的在這個資本洪流下,積極並正向地做對抗,這裏指的對抗不是狹義的上街抗議、罷工,而是更廣義的在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思考到並且盡可能的實踐出來,很努力但不天真的維持這個「異托邦」。

 

作者小檔案

周允蓁
台北教育大學

周允蓁,主修工藝但興趣是農業和文化人類學,喜歡農業的起點是因為吃,不想稱自己為「吃貨」,有幸宜婷稱我「吃得巧」,不只追求好吃而已,更追求從產地到餐桌的每個過程,雖然還在學習當中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