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馬祖馬港社區A組 - 馬祖吃吃看
七月二十六 / 大晴
自從和金龍大哥借了機車,有了風火輪加持讓我們更快速了解南竿,全島跑透透
馬祖實在是個軍事味相當濃厚的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過去戰區的影子。在最高峰時,整個馬祖地區有三個師約五萬的駐軍,不過在國軍精簡浪潮下,至今只剩下兩千人左右。
對馬祖人來說,過去軍隊的駐紮使得馬祖籠罩在前線砲火之下,但也帶來了強大的民生消費能力與基礎建設;除此之外,馬祖如今的綠草茵茵,也是當年國軍弟兄胼手胼足所造就(據說當年一個阿兵哥要種十棵樹,種不活就會受到處罰)。
(另外一提,馬祖狗非常少,
不知與這種處處可見這種大型補狗籠有沒有關係)
在裁軍風潮下,馬祖的經濟結構面臨轉型,過去大街上阿兵哥熙熙攘攘的身影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三五成群的年輕觀光客,或是跟著旅遊團前來遊覽的婆婆媽媽。如何應對這樣的客源轉變(阿兵哥是被強迫徵召消費;觀光客卻不一定要來馬祖)我想可能是馬祖人會共同面臨到的一個大問題。
好像有點沉重,說說今日的行程好了。
本日我們主要去參觀馬祖民俗文物館,這個館實在蠻值得一去,展場動線設計與室內擺置都不錯,裡面有系統的介紹馬祖從史前時代至今的歷史發展,包括了馬祖聚落的形成,閩東式的建築特色以及國軍所帶來的影響。
基本上南竿島的聚落分佈大多是在座北向南的澳口(港口),原因在於可以抵擋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這類村落如馬港與津沙或是鐵板;但也有另一類聚落坐南朝北,則是因為可以順著風勢快速將漁獲送回村落販賣,以獲取較高的販賣收入,如牛角及珠螺村。
建築上,馬祖屬閩東式建築,特色在於每棟房子長的像是一顆顆印章,建物受力來源由屋內的木樑所撐起,再由四周牆壁的花崗青石進一步強化建物,窗口設計上,也是外開內窄的射口造型,方便防守。此外屋頂為了防止強風也會用大石壓住瓦片,而瓦片間的空隙會產生對流效果,使得整座房子如同呼吸一般可以調節空氣與溫度,不得不佩服古早人的智慧。
民俗文物館的最上層樓是一個小型的圖書館。
當中擺放一些關於馬祖的鄉誌或介紹。翻了一本馬祖日報的四十周年紀念冊,發現裡頭有許多特別的報導。像是當時金馬地區特殊的通行貨幣,以及相關事件的有趣漫畫,現在看來頗令人玩味。
此外,在馬祖民俗文物館的當地文化介紹裡,我們還遇見熟人。
如果各位印象好的話,應該還記得蛋黃與猴子先前提到的牛角豪邁村長,他同時也是馬祖鼓板隊的一員(鼓板是馬祖當地的一種打擊樂器,通常在廟會或是慶典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表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k7Wa2Q9qPc&feature=related <=牛角鼓板表演
然而看到這張村長年輕的立牌,卻不禁讓我聯想起曹村長會不會是政大新聞政經學派巨擘阿三哥失散多年的兄弟....
晚間,又在馬港社區白吃白喝,儘管覺得很不好意思,但馬祖人的熱情實在令人難以抵擋,前天在社協聊天才講到好像還沒吃到地瓜餃,理事長隔天立馬就說要讓我們體驗一下,並且邀請社協的幹部大家一起聊聊天,地點就在理事長家開的餐廳--「吃吃看」。
這間店是理事長和太太協力經營起來的,在馬港當地是間很有名的餐廳,有著許多道地的馬祖大吃小吃等著老饕們細細品嚐。理事長幫我們準備了一桌滿滿的菜,並且一一為我們說明菜名以及由來。
馬祖的特色菜肴大致有幾樣:繼光餅、淡菜、佛手、老酒麵線、福州魚丸。
繼光餅顧名思義,便是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相傳,當初戚繼光打海盜初期,屢戰屢敗,後來發現原來是部隊在休息吃飯時的炊煙暴露了形蹤,讓海盜們輕易的知道部隊位置。於是戚繼光就發明了這種中間有圓孔的餅,方便部隊在行進時用繩子串起攜帶與食用,之後才順利的擊退倭寇。
淡菜與佛手,都屬於馬祖特殊的海貝類,其中淡菜非菜,它又稱「貽貝」,在南歐其實是一道常見的海鮮菜餚,但在台灣的國土上要吃到它,只有馬祖才有,味道有點像孔雀蛤,但是更為鮮美;至於佛手則是一種吸附在岩石上的貝殼類,因為形狀好似人的手掌,又被稱為佛手,裡面吃起來有點像蟹肉,不過聽說吸附力很強,採集需要一些技巧。
此外,過去的馬祖號稱是黃魚的故鄉,然而由於大陸漁船濫捕炸魚的情形屢見不鮮,使得漁業資源受到很大影響,至今馬祖已補不太到黃魚,多是以養殖黃魚為主要食材來源。這次的用餐又讓我們再次見識到馬祖人乾杯敬酒的功力,不過東湧陳年老酒真的很甘醇順口,讓人一口接一口。
一番酒足飯飽後,來到今晚的重頭戲--社區電腦課
由於臨危受命,下午才趕著把ppt做出來,但似乎效果不如預期,叔叔阿姨們看來對於實際的操作更感興趣阿~
本日主要是希望了解來上課的長輩們對於什麼較感興趣,再針對這些來對課綱進行修正,所以只是讓大家先熟悉一下基本的電腦開關機與滑鼠操作,但大家反應都很踴躍,只是每個人的需求與程度也都不太相同,好在我們的老師跟學生快要一樣多,沒有師資不足的問題。
不過我想還是需要一套較有系統的教學方式,總之,希望下次會更好!
7/26@數位好厝邊,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