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屏東隘寮課輔班 - masalu

今天賴老師帶我們到瑪家鄉的原住民文化園區走走。一隻毛色特殊的小鳥從我們面前經過,賴老師就透過排灣族頭式上的羽毛所象徵的意涵,像我們解釋排灣族傳統的社會制度。排灣族屬於貴族制度,不同的階級使用在服裝與建築上不同的裝飾,其規則嚴謹,不得逾越。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在充滿「商業」氣息的「文化」園區裡窺探這看似傳統的假象。賴老師帶我們到歌舞場看傳統歌舞表演,自己則在外面晃晃「我不喜歡那裡的表演,」賴老師這麼說著「那是給觀光客看的,不是傳統的。」我們沿著園區的路走,賴老師一面解釋,雖然都是石版屋,但已經和傳統的屋子不太一樣了。其實不只建築物,生活的態度也已經完全改變。在傳統社會裡,蓋一間石版屋,即便不是頭目而是一般平民的家,也是整個部落的一件大事。所有人會一起動員起來,蒐集建材、搭建屋舍。在以前,沒有「乞丐」這個詞,部落裡講究的是「共享」的精神。如果有人家境比較不好,族人們會互相分享物資。如果有人獵了山豬回來,也是由頭目分配給大家一起享用。頭目不僅擁有統治的權力,更重要是要擔起負責照顧部落裡的每一個族人的義務。

圖片圖片

政府以「村長」取代了「頭目」。權力義務不同了,傳統的價值觀也改變了。族人們原本共享的精神被「錢錢錢」至上的資本主義取代。甚至有族人把自己象徵貴族階級地位的名字賣掉,傳統的制度逐漸消失,若不設法好好保存,什麼時候真正的傳統文化會真正的毀滅殆盡?

什麼是真正的傳統文化?難道只是在山區開發的觀光遊樂區?難道傳統精神只存在於園區裡復原的石版屋?難道傳統的尊嚴就是在充滿冷氣、乾冰與聲光效果的歌舞場裡的表演?我看著園區裡告示牌的介紹內容,對比著賴老師的觀察,我感到格外諷刺。

圖片圖片

賴老師用族語和園區裡的工作人員打了聲招呼「我不認識他,可是在傳統的禮貌上應該要打招呼,現在年輕人都不會了,現在年輕人都不會說族語了。」

既使透過金曲的獎項、族語認證和原民台保留了「外在」文化上的形式,「內在」的價值觀與思想該如何保存呢?而在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之下,又該如何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