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廖翊婷 - 第九章:龍眼哲學
早上七點,帶著兩個小板凳坐上卡車後座,整裝出發前往果農鍾惠玲阿姨的龍眼園。陽光一路刺眼,天空湛藍乾淨,颱風帶來的陰霾看似已消失無蹤。
當車子從市區繞上農人慣走的山區產業道路,光看著一邊是山壁另一邊即是山谷且只容一車通過的寬度就已令人驚心,傾倒的檳榔樹及沿路的泥濘使路途變得更加艱辛。
山路難行如人生,欲到達滿溢果香之處,總得先經歷一番顛簸。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一場驚天動地的搖晃造成南投地區嚴重的傷亡,果農鍾惠玲的父母不幸喪生於這場災難,在一片錯愕中,只留下了位於山中一處的龍眼園。照顧果園的工作相當辛苦,在弟弟們皆不願接手的情況下,惠玲阿姨扛起了這無奈卻又甜蜜的負荷。
九二一大地震在南投中寮鄉劃下全台最慘痛傷口的兩年後,大地以隱晦的方式向居民尋求和解,那一年龍眼產量特別的多,家家戶戶都在烘龍眼乾,空氣裡混合著柴火的燻香及龍眼的甜香。
同一年,社區工作者廖學堂先生帶著記者們在中寮四處採訪,這群記者中包括了當時中寮鄉親報的編輯―馮小非女士,當時馮小非女士已開始著手協助小農行銷農產品,而惠玲阿姨與其丈夫又恰好是廖學堂先生的同學,於是在因緣際會下開啟了與溪底遙學習農園的合作之門。
在以前,惠玲阿姨採行慣行農法,雖然送檢時已無農藥殘留,馮小非女士仍鼓勵阿姨轉採取過程中全無農藥的栽培方式,採收量因此而減少,但看起來比較健康且能安心地在果園中即剝即食使人更有成就感。
在這片爸媽留下的土地上,阿姨最終選擇以溫柔的方式對待它,使得自然得以與人共生共榮共存。
在這片爸媽留下來的土地上,阿姨繼承了父母親的期望與辛苦,為了採到高處的果實,即使下方即是山谷也得爬上樹梢,冒著生命危險年復一年地與丈夫及師傅進行採收。在這放眼一望都屬於阿姨的山頭上,甜美的果實不容易摘的道理,不須長篇大論即能體會。
除了辛勤,自然也教會了農人放下的功夫。颱風過境後,掛在枝頭的龍眼變得容易掉落,在樹上的阿姨叔叔們稍有些大力的晃動,便會聽見果實掉落山谷,終砸在落葉上的聲響。有些時候眼看成果即將圓滿,但稍有一些意外,便可能化為烏有,學會接受這些意外,放下這些生命中或許不屬於自己的果實,生命才能走得更寬廣。
下午的採收過程中,偶爾會下起幾場陣雨,陽光與烏雲不停交替,農人只好跟著不停調整採收步調,遇陽光則搶收;遇雨滴則等待,看似不停被叨擾的採收過程,就在與自然相互配合的速度中,龍眼終於裝滿了所有簍筐。於是迎著風雨,我們再度坐上了車,踏上比來時更顛簸更泥濘的返程。
傍晚時分,鄰人朋友們再度聚集於阿姨家的廣場,一群人熱鬧地剪著龍眼,一旁的兩個龍眼灶一如平時傳來陣陣香氣。阿姨說這些龍眼得烘上三天三夜,一天得將龍眼全數倒出再倒入三次以確保受熱均勻,但如今在阿姨摸熟火路及控制火侯後,發展出了一天只需翻兩次,既配合農人作息又能保證品質不變的方式。
不墨守成規,而能創新改良,是惠玲阿姨閃亮眼神中透露出的自豪。
談到溪底遙以一定價格向阿姨收購的合作模式,阿姨有義氣地堅持自家的龍眼只會做成龍眼乾提供給溪底遙,不會看市價正高就拿生鮮的去市場上販售,否則將會使溪底遙的貨量變得不穩定。不願因一時的小貪念而導致辛苦經營的產業鏈遭受破壞,阿姨以截長補短、互相幫忙的角度看待這段合作關係,對阿姨而言,溪底遙是個通路也是個夥伴,要使自己的理念達成,缺任一方都不行。
灶上的龍眼乾正溫熱,在經歷一整天的果園工作後,捧起了滿手暖意,猶有感觸。阿姨的父母身後留下的不僅是一片龍眼園,而是勤勞、毅力、勇氣、捨得、耐心、創新等無數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