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南頂洲教會 - 7/22 磚紅色的熱情
今天早上我們參加了頂洲教會的禮拜,並經由牧師正式向頂洲的教友們宣布我們的到來,不過因為在新北市蘆洲區有一位教友的女兒結婚,因此今天參與禮拜的人比較少,大概是平常的三分之一。這不是我第一次參與禮拜,之前也有經過他人引薦去過教會的禮拜,不過由於基督教有許多教會,所以禮拜進行的方式也不太一樣,牧師說他們的儀式已經算少了,很多其他教會的手續都很繁雜。與一般教會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頂洲教會做禮拜必須要全程用台語,因為頂洲這邊多是老人,不過牧師也說台語聖經對來自台北的他而言有些吃力。
今天下午我們與常來教會的兩位青少年去鹽水郊遊,阿Ko和小B分別住在紅茄萣與鹽水,雖然不在頂洲,但由於這裡的居民多在學甲區和鹽水區之間往返,幾乎是人口往來必經的地帶,前面的日誌也說過有許多頂洲國小的學生是校長從別的區招募來的,由此可見這個地區人口的流動範圍。我們騎乘腳踏車往羊稠厝的方向騎了大約40分鐘到達鹽水,沿途有許多牌樓和紅磚鋪建而成的房子。到八角樓旁的銀鋒冰果店吃冰時,意外發現月津故事館對面有布袋戲的演出,距離我上次看布袋戲已經有...年了,小學時的補習班不知為何請了一班布袋戲到附設幼兒園,讓我們看得津津有味;今天又再一次目睹布袋戲的風采,不知下次再看到是何年何月!
邊看戲邊吃冰對於早先一代的人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享受。
我們這群觀光客的步伐踏進了永成戲院,有種永恆的感覺,時光靜靜地流淌,伴隨音樂盒裡緩慢播放的音樂走動,我們細看牆上掛的每一張海報、走過這座老舊戲院的每個角落,突然間一個爺爺從管理室裡走了出來,說:「要拍照嗎?」可能是看見我脖子上掛著的相機,他把手伸過掛著「請勿觸碰」的線,將古早以前放映機的架子打開,而後對話就開始了。原來這間戲院原先是一座碾米廠,由爺爺的爸爸所經營,在日據時代是一座規模不錯的公司,但是後來美軍把這裡轟炸了,他們只好改做戲院。從爺爺那裡聽到了好多網路上查不到的故事,覺得好開心,故事是美麗的,人是可愛的,眼睛是閃閃發亮的。
戲院內部情景,還保有過往的放映機、真空管擴大主機及老舊黑膠唱片。
爺爺的爸爸名叫黃直,日文漢名是廣內英一,爺爺說這名字是他的阿祖取的,廣字的裡面就是黃,英是取好的、善的意思,一是長子,據爺爺說當時只有長子才能取日文名字。之所以要取廣內,是要讓後代子孫記得自己是炎黃子孫,爺爺說:「怎麼樣,想不到取名有這麼多智慧包含在裡面吧?」很是古錐(可愛)。
今天還四處到許多地方玩賞、吃意麵,可能有人會問,我們記錄這些要做什麼呢?每個來教會的孩子身後都有一段故事,這些故事或悲傷或欣喜、或明亮或陰暗,我們無從參與,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想辦法把歡樂像滾雪球一樣壯大;在蹲點之前我們其實就思考過,在這邊的15天到底能做些什麼呢?我們與當地人建立關係、參與他們的生活、學會逗他們大笑、也習慣被他們有趣又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行逗笑,但是15天過後所有的這一切都將抽離,屆時這段關係中還剩下什麼?這也是過去我在參與過種種營隊之後不停思考的,如若我們無法給予長期的陪伴,那麼我們這樣來了又走,是不是又形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傷害呢?
進行過這種思考之後,我們還是喜歡這個地方,而且比起前幾天更加喜歡了,目前的疑惑尚無解答,那麼就好好地享受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吧!看見孩子的笑容一天比一天更加在臉上綻放,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溫暖持續蕩漾。
遇到了似乎無解的疑問,應該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