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南頂洲教會 - 7/20之二 龜裂的象牙白
下午兩點,校長辦公室。
如上一篇所述,校長是個健談的人,屁股一接觸到沙發,他馬上就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兩個小時過去,我們覺得腦袋都快爆掉了,獲得滿滿的知識和當地的人文歷史簡述。頂洲這裡很有名的作物是西瓜,不過因為西瓜怕雨,為了避開雨季和颱風,居民多選擇在五月底收成,所以現在並不是西瓜的季節。除此之外,這裡的居民也會種植小番茄、稻米和玉米,人們看天吃飯,依循著農業時代流傳下來的習慣。
介紹一下頂洲的地理位置(http://web.tainan.gov.tw//Syuejia/page.asp?nSub=A0A900),頂洲位於台南市學甲區,縣市合併升格以前是台南縣學甲鎮,位於台南西北方,算是近海的位置,因此這裡的土質偏鹹,稻米一年只能收成一次;現在的三慶里是由舊時的頂洲里、紅茄萣、新芳里所組成,因此這三個地區的居民多半會互通有無,有要採買特定的東西或郊遊也會在這三個地方之間輾轉,而也因為這層關係,許多來頂洲國小念書的小孩並不住在頂洲(台南市規定只有6班的學校可以招收非當地戶籍的學生),而由於這邊的公車很少,公車路線的規劃是必須讓去曾文農工等較遠地區的學生可以趕在7:30準時到校,因而住在頂洲這邊的學生6:40就必須搭車,錯過這班車就得家長接送,非常麻煩,在協調之下公車班次終於有增加,否則連老人家都不會想搭,因為早上搭車到外地,要一直到晚上才有公車回來。
我們日誌第一天的第一部影片當中有提到一首詩,正是位於頂洲國小內牆壁上的題字,我們原先以為是為了美化校園環境、凸顯頂洲風土民情而做的彩繪,沒想到是以前校方為了掩蓋國小校舍老舊、鋼筋突出的情況所做的措施,校長說水泥磚蓋了屋子頂多撐個3.40年就差不多了,頂洲國小的校舍已經維持了50年,處處可見斑駁剝落的痕跡,急需維修,校方目前也正在努力。
談到社區活化的部分,校長表達了我們預期中的困難,「還是需要年輕人的進駐吧!」他說。要說這是幸還是不幸?其實很難說,頂洲以前其實也算是熱鬧的鄉鎮,保存農業社會的人情和氣息,有教會、廟宇、學校、警察局、菜市場,自給自足、自成一個天地,雖然沒有跟上工商發展的腳步,但換一個角度想,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當地的自然環境才得以孕育濕地生態和各式各樣的作物。如果台灣不再有這樣的地方,那麼台灣這塊土地也不再可以被稱作是Formosa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