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嘉義縣六腳鄉 灣北社區發展協會 - 男主角阿德叔叔與孩子們的50個問題

2025.07.22 今天我們拜訪了在灣內從事布袋戲的阿德叔叔,他熱情地跟我們分享布袋戲產業目前的發展現況,從過去的風光到現在的困境。聊著聊著,阿德叔叔的語氣中也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布袋戲那份深厚又不捨的感情。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反感。」阿德叔叔笑著對我們說,雖然他總是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說自己在布袋戲圈子裡只是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但我們覺得,他早已在灣內默默扎根,成為這塊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守護者。
訪談的最後,阿德叔叔熱情地拿出許多戲偶給我們欣賞,並讓我們親手體驗拿著戲偶、操偶的感覺。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鼓起勇氣拜託他簡單演示一下,一開始阿德叔叔還不好意思地說:「拍謝啦~」但當他雙手一握住戲偶,整個人立刻進入角色,語調、動作、神情全都切換得絲絲入扣,我們的目光也隨之被深深吸引,彷彿眼前不再是操偶者,而是戲偶本身在說故事。
小彩蛋:我們問阿德叔叔覺得自己最像是哪一隻戲偶,阿德叔叔拿出男主角的戲偶,笑說: 「你們這樣問我,當然我就是選男主角啊!」
來到灣內國小營隊的第二天,今天我們將課程的主軸放在介紹阿公阿嬤的童年背景。我們特別準備了1940與1950年代台灣的黑白影片,從街景到舊時的交通工具,畫面一播放,孩子們立刻被吸引,紛紛睜大眼睛、交頭接耳,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當畫面出現牛車緩緩行駛的片段時,他們立刻湧出一連串問題:「牛車會不會很慢?」「坐起來會不會顛簸?」「怎麼爬上牛的背上?」當孩子開始有了這些天馬行空的提問,也證明了——孩子們的心,正在開啟對另一個世代的想像。
趁著這股熱度,我們接著帶領孩子學習訪談與拍攝的基本技巧。我們不只用口頭說明,更讓他們實地演練,了解訪問者、錄影者與受訪者之間要如何坐成一個三角形,才能讓訪談過程自然又順利。我們也提醒他們,攝影時不要將鏡頭直直對著受訪者,那樣可能會讓阿公阿嬤感到不自在或有壓力。
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我們請孩子們兩人一組,一起寫下他們對阿公阿嬤童年的各種好奇。原本只設定每組完成15個問題就好,沒想到一聽到「寫越多可以加分」,孩子們立刻像開啟了超能力般,埋頭苦寫,甚至互相比賽誰寫得多、誰的問題最特別。有的孩子問:「以前的老師會兇人嗎?」有的則想知道:「沒有書包要怎麼去上學?」問題一個比一個有畫面、有情感,最終,每一組都寫出至少20題,有些甚至接近35題,看著他們的努力與認真,內心真的充滿感動。
今天的課程,不僅是帶著孩子們走進過去的時光,更悄悄搭起了一座跨越世代的理解之橋。我們期待,這些好奇與提問,能成為孩子們訪談時與長輩之間最真摯的橋樑。
今日灣北豆小聲說:好累喔,休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