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嘉義 古民社區 - ep.12:青農返鄉│親情和麵包的天秤

青年返鄉當農夫,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
而他們為何返鄉?又為何願意投身於田中呢?
今日的訪談揭開了我們一直以來的疑問
《欣•古民尋齊》
「蹲點•台灣」贊助播出
集數:第十二集 - 當歸鴨麵線贊助播出(感謝超好吃的鴨肉滿足了我們的胃口)
節目開播時間:2025/08/22 07:56
《誰來種田》作為節目中最受歡迎的談話單元,自主持人們深入蹲點以來,訪談的腳步就從未停歇。今天,我們走進了一位青年農夫的菜園,傾聽新世代農夫的故事。
「親情和麵包的甜蜜負荷」
青農叔叔,目前返鄉已逾十年。當年他帶著理想北上,在電子加工廠工作多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想返鄉的渴望也愈發強烈。對他而言,「自主性」一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權衡之下,他發現唯有返鄉,才能在照顧家人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在ep.9遇到的返鄉大哥也是經典的青農返鄉故事,目前在新港鄉中,共有一百多位青農,他們返鄉的理由不外乎都是兩點:
一是照顧年邁長輩;二是發現務農與原本工作的收入相當。
但必須強調的是,返鄉種田不代表工作量和原工作相近,返鄉後的勞累程度基本上都會遠大於原工作。因為照顧長輩和種田,都不是件輕鬆事。
「農夫式思維」
訪談過程中,我們又在青農的談話中,不斷地感受到了「農夫式思維」。不管世代差距多大,90歲的農夫和35歲的農夫都一致認為,這並不是特別辛苦的職業。原先我以為這是謙虛的客套話,但古民村各處的農民,都說出了一致的心聲後,我才了解到,其實說不辛苦,都是因為他們作為農夫,早已練就了坦然面對一切的思維了。不管外界怎麼變,他們還是始終如一的在自己崗位上奮鬥,這就是「農夫式思維」
身為「躺平世代」的我們,在蹲點汲取眾前輩的人生經驗後,我也開始反思:自己那些偷懶和抱怨的念頭,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農夫們以務實和堅持,教會我們做事盡本分、不怨天尤人,才能避免陷入草莓族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