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桃園新屋愛鄉協會 - 第四日 〔99℃的純真與信仰 〕
2018/07/18
「今天協會沒行程欸,還是我們繞著社區到處走走?」
「走啊!」
坦白說我們一點也不喜歡懶人包起手式的認識。第四天,人際網絡都熟了,應該走入社區,從"心"感受。
一大清早,我們扛著攝影器材走到笨港國小,這是一所充滿天文、海洋教育的學校,孩子們熱情的帶著我們跑遍各個角落介紹。最印象深刻的是笨港號,一艘大船的裝置藝術很醒目,羅小妹妹說,這是撿新屋沿海的漂流木,壓克力彩繪而成的,所以很能象徵新屋的文化。其實裝置藝術的背景也許有日會淡忘,但小朋友認真且自信的導覽讓我們難以忘懷。不禁反省,我們是否經常對偏鄉孩子過低期待,帶著菁英思想,以自身價值觀強諸在孩子身上,變相貼上「落後、悲憫」的標籤。
出乎意料的是,當我們拿出單眼側錄時,孩子們欣喜若狂的好奇心。我們簡單教了相機的功能,讓他們自由拍攝,他們很小心的操作、有禮貌的道謝。我們才發覺,偏鄉孩子的潛力甚至比部分都市小孩優秀,品格更是突出。
後來繞到大埤塘,總算親眼見證水光雲影的美麗。空拍導演齊柏林曾說:「桃園埤塘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難怪這裡有「千塘之鄉」的美名。
下午四點,我們沿著幹道,漫步到天后宮。
「妳看,這裡好適合拍縮時攝影」
「不是吧,四點拍到晚上,還不如多走走看看、多拍攝一些人事物」
「可是這或許是唯一一次機會,可以拍完整的夕陽縮時了欸」
於是我們架起腳架,佇立在空曠的廟前,整整四小時,目送車來人往。由於太引人矚目了,路過的人潮總會問我們在幹嘛、從哪裡來、然後加油打氣。有個環島的阿伯,一路從台東騎摩托車,要在這周拜完全台的廟宇,還笑著說,台東的日落比這美多了,有空要去那兒拍;另個開車經過的先生,搖下車窗問我們是不是在拍紀錄片,他說他正在做新屋社區營造,想找人做拍攝紀錄;廟旁的榕樹下遇到兩名中央大學的學生,正蹲點新屋社區,也認識愛鄉協會,一見如故的我們交流無數社區發展的想像;日落之際,廟方的大哥前來關心,他直誇我們好有耐心。
或許只是一面之緣,又或者它更催化我們與新屋的緊密關係。因為紀錄下這片土地,拉近心與心的距離,我想這是台灣廟宇獨有的風情,總是裊裊炊煙,凝結人的相遇。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這是蹲點的真理,15天很短,但與社區相伴的人生很長。人類不能總是從自己選擇的人生,看向沒有選擇的另種,感到羨慕、感到後悔;相反的,我們應該學習感謝萬物間的不期而遇。
99℃,獻給熾熱的純真和信仰,留下一度,敬會變得更好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