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桃園新屋愛鄉協會 - 【蹲點日誌Day4】二、三百年石滬群的啟示:人與人間為人著想的溫柔

圖說/結束石滬體驗的一天,捕捉到一張海洋映照夕陽的風景。

 

二、三百年的時間,可以是一個朝代的更迭,一間老店的技術傳承,更可以是一片石滬的優雅落成。來到桃園新屋之前,對石滬的認識僅止於澎湖七美雙心石滬,僅止於觀覽欣賞的拍照景點,僅止於表象呈現的海岸風景。

 

「我來之前只知道石滬是用來捕魚的,其他都不清楚。」體驗完石滬堆疊活動,學生黃菘蔚說:「石滬不單是小團體可以完成,而是一大群人互助互利的結果。」

 

IMG_0306.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石滬推疊體驗,讓學員們學習團隊合作互助的重要性。

 

桃園新屋愛鄉協會,帶領參與桃園環境志工種籽營的150名學生,套起手套,拿起竹竿,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先穿越充滿大小不一的「石頭步道」,踩過黑亮的鵝卵石,女學員不時尖叫:「有海蟑螂!」避開易滑動的石頭,終於走到築石滬的位置。

 

IMG_0325.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學員仔細揀選用來填補石滬的鵝卵石。

 

「要跟好喔,小心走!」新屋愛鄉協會工頭領隊們,邊走邊關心學生狀況,分批帶開簡易講解後,提醒大家安全注意事項,即要學生獨立作業,直接上石滬戰場,訓練大家揀選石頭的功力。

 

有的學員拿著竹竿、網子,套住厚重大石頭,一個人搬頭,一個人搬尾,一個人站中間扶住石頭維持中心點,三人一組有男有女,同心協力搬動立基石。有的學員則蹲在一旁,專注地挑選一顆顆小石頭,尋找堆填石滬的材料。

 

 

 

 

IMG_0243.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藉由竹竿搬運大石頭,學員邊走邊注意腳下的「石頭步道」。

 

有些學員則以一對一接力方式,輸送中小型石頭,聚集到石滬堆疊集中地。「欸!這個很重。」、「啊~這顆不錯啊!」、「借過、借過。」忙碌鬧哄哄的現場,宛如一場石滬Party,派對音樂就是不斷拍打沙灘的海浪聲,每個人都跳著洋溢個人風格的搬運舞蹈。

 

IMG_0282.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學員採用接力方式,輸送中小型石頭。

 

「雖然我們有150個人去搬,但搬的那個範圍也只有一點點。」在營隊中擔任隊輔的學生鄭緗翎,想到新屋海岸一大片密集壯觀的石滬,她頓時覺得築石滬累積到一定的量,必定是相當辛苦且浩大的工程。

 

IMG_0288.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新屋愛鄉協會指導學員們堆疊石滬的技巧。

 

走在崎嶇不平的岩石上,一拐一拐地彷彿快跌跤,就算真的踩空跌倒,左右前後的人也會主動伸出援手,彼此間養成一種相互照應的默契,對應現在被認為自私自利的社會,眼前每個人互相幫忙的場景,反倒暗示社會終究有一種真摯為人的美麗情感。黃菘蔚有感而發表示:「其實這個社會上也是有互助的人,而不是大家都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

S__100155400.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新屋愛鄉協會理事長李仁富(左四),與學員、隊輔們開心為石滬體驗留下紀念。

 

 

時間在走,真正留下的又是什麼?二、三百年的石滬群,留下的是一種運用潮汐變化,取得豐衣足食的溫飽技能,留下的是一群新屋人凝聚在地認同的意義象徵,留下的是一種人與人間為人著想的溫柔。

 

1562944218184.jpg - 蹲點台灣0711

圖說/二、三百年的石滬群,養成維護實屬不易。

 

日前石滬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水下文明資產,這份資產在時代進步的演變下,或許不再是沿海居民的生活主流,但始終能在自然生態中佔有一席之地,任憑摧殘石滬依舊不疾不徐地挺立海岸邊。歷史洪流中,挺拔的是硬挺頑強的石滬,堅持的是保育人士的永續態度,流傳的是川流不息的互助精神。

 

【影片】石滬堆疊體驗在幹嘛?三分鐘帶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