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宜蘭縣南澳鄉東岳社區發展協會 - DAY15 東岳的獵人們
最後一次去湧泉
冷泉是東岳重要的觀光景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進行鐵路工程時意外開發到山上的冷泉。曾有一段時間,部落的大人們發現孩子們常常不見,四處尋找後才發現他們都跑去冷泉玩,於是冷泉逐漸被開發成如今的樣貌。
在這趟旅程中,冷泉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時常去那裡玩水,也因此認識了不少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月美姊。
我們常坐在她的攤位上,喝冬瓜茶、吃清冰,陪她擺攤。
最後一次來到月美姊的攤位上,我們做了一個小禮物要給她。
月美姊笑著說,看長者在做時就很想自己做一個,沒想到我們真的送來了!
「你們走後我應該會很想你們,要回來找我玩!」
我們也會很想念一起擺攤的這段時光。
東岳的獵人
知道我們想採訪獵人的居民,都會問:「你們找過林大哥了嗎?他是部落最資深、最厲害的獵人。」
下午我們去拜訪了林大哥,意外發現他的父親,就是文健站大家熟悉的喜明阿公!
林大哥見到我們便熱情地拿出口簧琴演奏,說自己還曾到其他部落學習,可以感受到林大哥對於口簧琴的喜愛。但如今,製作與演奏口簧琴的技藝正逐漸失傳,願意學的人也不多。
喜明阿公則聊起打獵往事,他的父親是部落頭目,那時打獵是維生方式,一上山就是好幾天,既辛苦又耗力。
而打獵主要分兩種方式:設陷阱與持槍狩獵。
提到放置陷阱,喜明阿公的眼睛亮了起來,「要觀察土壤,找出山豬常走的路,再將陷阱放在對應的位置。」阿公說道。
有時也會在前方放雜物,引牠們跨步踩進去。放陷阱聽著簡單,實則充滿經驗與知識,否則很難捕到獵物。
而危險往往發生在收陷阱時,若獵物力量太大、陷阱鬆動,就可能衝撞、攻擊獵人,因此爬樹也是必備技能。
最後,我們問喜明阿公想對年輕獵人說什麼,他想了一下說:「希望他們都可以平安。」
也許是看過太多打獵的心酸與危險,對於想守住打獵文化的年輕族群,阿公只有最真摯的祝福。
「希望他們都可以平安。」
晚上的山林
晚上八點部落裡的哥哥們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打獵日常,帶著酒、煙、檳榔,出發了。
因應我們的體力,今天沒有徒步的路線,都是騎摩托車!
我們從山林的路口處當作起點,用酒祭拜,告知山神,我們要上山了。
獵人的靈敏度超乎我們的想像,通常在選擇打獵路線時,會避開已經有其他獵人的區域。
他們可以在山腳就看到山上是否有其他獵人,而決定要上哪座山。
「我們不會去說今天一定要打到什麼才下山,山給予我們什麼,我們就拿什麼。」
「雖然天氣好比較會上山打獵,但其實下雨天比較好打到山豬,因為山豬對氣味非常敏感,而雨水會沖淡人類的氣味。」
和我們科普打獵的小知識同時,我們也發現,真正的打獵和我們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打獵的過程是慢慢騎車,用頭燈搜尋獵物。當樹林深處出現兩顆像綠寶石般閃亮的光點,獵物就在那裡。
有時騎著騎著,他們會突然停下來,衝進樹林裡,一眨眼的功夫就看不見人影了,只能用若隱若現的頭燈來辨認他們的位置。
當時我們只心想,好險今天不是跟著他們徒步上山,不然我們可能只能在山上過夜了。
結語
東岳村大方地讓我們進入到他們的生活裡,對此,我們滿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