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鄭寯廷

清泉的孩子,很快就讓我發現,他們和都市裡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樣子。這裡的大多數家庭並不完整,有的是隔代教養,有的是單親,還有的是重組家庭。或許正因如此,他們和我們互動時,展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有人特別黏人,總是抱著我們、纏著我們玩;有人卻顯得疏離,話很少,好像築起了一道看不見的牆。但不管是依賴還是防備,其實背後都藏著同樣的需求:希望有人看見他們。我和泰崴在這裡遇見的十幾個孩子,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測試著我們的真心。有的孩子在剛認識時幾乎不說話,只是冷冷地看著我們,好像在心裡打量「你們會待多久?」;有的則毫不掩飾地把自己黏上來,一直拉著我們玩遊戲,彷彿害怕只要放手,我們就會消失。這些細微的舉動,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敏感與渴望。
最讓我難忘的,是一對姊弟。有一天中午課程結束後,我們突然發現弟弟不見了,急得四處找人,最後才決定載著姊姊回家查看。那時候我和泰崴都很焦急,腦子裡閃過各種擔心的念頭,但姊姊卻顯得毫不在意,好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況。幸好,弟弟早早就回了家,讓我們鬆了一口氣。不過在把他帶回教會一起吃飯的路上,我們隨口問起:「那你們覺得我們的課程怎麼樣?」原本讓我們頭疼的姊姊——那個總是調皮搗蛋、不太聽話的小女孩——她居然很認真地回答:「還不錯啊,因為你們教的東西比較特別,不像以前都只是課輔。」我們愣住了。那一刻,好像有人在心裡點亮了一盞燈。我們再追問:「那你喜歡我們兩個老師嗎?」她頓了頓,笑著說:「喜歡,因為你們不會對我們兇,會陪我們玩。」她的語氣依舊帶著孩子特有的隨性,卻讓我和泰崴有些鼻酸。原來,在我們心裡那個「有點皮、讓人難帶」的孩子,心底竟然早已感受到我們的用心。那種愧疚與感動交織的情緒,至今仍難以忘懷。
其實,這些孩子比誰都敏感。有人會在遊戲的空檔裡,悄悄靠過來,跟我們說一些平常不會對大人講的心事;有人則用一句「你們明年還會回來嗎?」試探我們的心。那是他們最真實的情感流露。還記得有一天,我們在外頭和孩子們玩躲貓貓,哈娜姐剛好經過,笑著問:「玩得開心嗎?」孩子們立刻嚷嚷著:「很開心!」其中還有一位孩子說:「這兩個老師是最好的老師,給一百分、五顆星!」還補充說,我們不會隨便對他們生氣,總是願意花時間陪他們。那一瞬間,我忽然理解了:孩子的讚美,從來不在於言語多華麗,而在於他們願不願意把你放進心裡。
哈娜姐曾提醒我們,部落的孩子總是在迎來許多過客,又在送走他們。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有人來過」,而是「誰願意留下」。當年紀稍長的國中生問我們:「你們明年還會回來嗎?」我只好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會啊,雖然可能不會像這次待這麼久,但一定會再來看你們。」他點點頭,只說了一句:「會回來就好。」那一刻,我心裡湧上的感覺,無法用任何詞彙形容。
這些天的相處,讓我逐漸明白:陪伴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一次次選擇「留下來」的行動。即使我們最終要離開,但孩子們的信任與依戀,早已把我們與他們連結起來。清泉的故事,不只是大山環抱的風景,也不只是溪邊玩耍的笑聲,而是一種在缺乏中仍勇敢伸出的手。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呼喊需要,而大人們(像哈娜)則在旁邊默默守護,提醒我們:陪伴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承諾。在這裡,我看見的不只是孩子的笑與淚,而是一個社區共同編織的溫度。那是一種即使我們離開了,也會在心裡久久迴盪的力量。因為當你用心,他們會記得。而這份重量,正是我們在清泉最真實的收穫。
作者小檔案

我是來自台南的鄭寯廷,喜歡吹小號、彈鋼琴,也喜歡和人聊天,特別是聽小朋友講他們的奇思妙想。
雖然不太會自己冒出什麼超酷點子,但當我聽到厲害的想法時,也會毫不猶豫的加入,一起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