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花蓮 羅山社區 - 17|文化重建

中午我們終於如願以償吃到故鄉小吃,至於如願以償的原因是故鄉小吃不只一次被在地人推薦,但每次想嘗試看看的的日子都剛好碰上沒營業,讓我們越發地好奇到底這間在地小吃是何方神聖。天氣過熱,我們兩個人都點了乾餛飩麵,醬汁很香很夠味,但餛飩一般,可能是期望過高,我們都覺得這是在一般小吃店就可以遇到的味道,不免有些失望。

吃完後,我們到對面飲冰室點了傳統布丁豆花來吃(芋圓+蜜地瓜),老闆娘經過我們時突然好奇我們為什麼會到富里來,我們簡單解釋了一下來蹲點的事情,老闆娘開玩笑的說:哎呀富里這邊沒什麼好玩的,但今天剛好是吉拉米代豐年祭的第二天欸,他們部落還維持傳統的儀式,有空可以去看看啊,啊你們知道怎麼過去嗎,要不要我找人帶你們去⋯我們急忙打斷阿姨的分享,不然阿姨等等真的找人來就太不好意思了。猶豫了一下我們決定去看看,因為我們兩個其實都對部落文化很有興趣,許多神秘的儀式充滿了未知的吸引力。


我們順著台23線騎車前往部落。沿途大山依舊環繞著我們,帶著隱密的刺激氣味,路途經過很多視線死角,我們不得不放緩速度前進。抵達部落時,族人們正在玩撒漁網的遊戲,我們原本以為儀式還需要再等一段時間才會開始,正打算離開,結果廣播突然響起,說五分鐘後要開始大群舞,彷彿命運也在幫助我們,當即乾脆的決定留下來觀禮。
先由族內適齡青年領舞,他們全身穿著傳統服飾,動作整齊有力。接著不同年齡層、階層的族人陸續加入圓圈,整個場地瞬間使人內心充滿對文化的敬意。原住民被親吻過的歌聲、圍成圓圈的向心力,以及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信念,都讓人肅然起敬。
最後,廣播在最後一個環節邀請遊客一同參與,我鼓起勇氣踏入人群,加入圓圈。我兩側的族人牽著我的手,以搞笑輕鬆的方式引導我跟上節奏、帶動腳步。雖然我還是跳的很差,但那一刻,我彷彿成了他們中的一員,接受著文化的洗禮,內心只有難以言喻的感動。
跳舞時站在我兩側的「紫色力量」在結束後熱情的找到我們,跟我們說明了很多關於籌辦豐年祭的人選、各個階級代表的顏色、傳統服飾的小細節,聊到最後居然還邀請我們一起吃晚餐。我們欣然答應,等活動告一段落,我們跟隨他們走往族人才會知道的田間小路,太陽西下的絕美風景,聯合著水田的倒映,那畫面深深烙印在我心裏,美極。


來到聚會場地(某個人的家),已經有一些穿著一樣紫色衣服的人在現場了,讓我們意外的是,雖然之前學到阿美族是母系社會,但現場的氛圍及情況卻像是漢人家庭一般由男性主導。我們被推舉著擔任倒酒的角色,藉此一一認識「紫色力量」的族人們,而這「倒酒文化」似乎也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
開飯前,大家先禱告,並讓小朋友先吃,對此我們也感到有些驚訝,因為我們通常是讓長輩先用。但一下子我們便知道這麼做的原因了,不到20分鐘,桌上的6、7道菜已經被一掃而空,只剩菜尾,非常誇張。吃完後,我們回到會場,夜幕已降,歌聲再度響起。這時的我相比下午的不協調,已經漸漸能自然地跟著節奏的舞步,融入感油然而生。

(我們真的被灌超多酒)(在部落交際真的要拼酒量,大家要小心)

9:30我們搭上預約好的計程車離開吉拉米代。

回想今天,一切都奇蹟的像是命運安排,豆花、騎車、觀禮到參與,每一幕我都深刻在腦海,並重新感受到土地與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