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 - 張芳瑜
序章──新屋區愛鄉協會
新屋區愛鄉協會成立於2006年,主要成立的宗旨在於推廣環保資源再利用和保護僅存的石滬。2021年接下石滬故事館後,愛鄉協會希望由原本的NPO(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為社會企業。為了完成轉型,協會必須找到能夠不依靠政府補助也能達到足夠收入的方法,於是在故事館成立了「古樂」這個品牌。古樂旗下包含石滬姐妹花袋、小旅行體驗與咖啡廳。希望可以透過販賣海廢再生手提袋與推廣遊程來達到推廣環境保育,也能完成社會企業的轉型。
石滬──值得被保存的文化
你知道嗎?不用到澎湖看石滬,桃園沿海就有石滬了。古代漁民為了方便捕魚而建造了石滬,每當海水漲潮時就有無數的魚兒游進這裡,等到海水退去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漁民便可以輕鬆地利用自然方法捕到魚。可惜隨著新興魚法的進步與修繕石滬的不易,漁民已不再使用石滬的方法去捕魚了,修繕石滬的技藝也漸漸流失……。
為了防止這項技術的流失,新屋區有一群辛勤的匠師們開始恢復石滬的修繕工法,在每天海水退潮時到石滬區進行修繕,有時是凌晨四點太陽還未升起時,有時是在下午兩點的烈日,他們決定延續祖先們的智慧,讓這份技藝與精神延續下去。
石滬姐妹花袋──攜手延續未來
愛鄉協會成立古樂之後,協會成員「幸靜姊」看到海灘上被人丟棄的塑膠袋,突發奇想決定將海邊的廢棄垃圾袋與工廠包裝大型機器的塑膠回收(新屋工業區離協會很近),以大型透明塑膠袋做為本體,顏色鮮豔的的塑膠袋則剪為圓形(代表石滬的樣子),透過拼貼、熱壓、剪裁與縫紉,製成獨一無二的石滬姐妹花袋,款式包含斜背包、托特包、拉鍊小包、與飲料提袋等等。
幸靜姊說:「製作石滬姐妹花袋,除了商品本身的故事性很強以外,也可以傳遞越來越嚴重的環保議題,我們只是盡那麼一份小小的力量而已。」
情感──社區獨有的人情味
在新屋區蹲點的這十六天,我們在這裡感受到了當地人的鬆弛感與熱情,可能是兩個年輕妹妹在社區跑來跑去讓居民們感到很新奇吧!
在西濱公路旁的高架橋下,居民們會擺上沙發與板凳坐在那裏乘涼,還有居民把摩托車斜停在陰影處,坐在路邊大口大口地喝著罐裝的礦泉水。每次我們騎車呼嘯而過時總是會說:「哇!他們居然就直接坐在這裡ㄟ,好酷!」
對於兩個吃貨來說,要在新屋區找到美食簡直輕而易舉,甚至能在這裡找到網美咖啡廳,等等,咖啡廳似乎是偏題了。我們最喜歡的主食就是──「第一肉焿麵」!除了口味不輸其他縣市的羹麵以外,份量也是大得嚇人。我們幾乎每三天會去吃一次,在我們去吃第三次的時候,老闆娘忍不住開口問我們:「你們是這裡的學生嗎?」肯定是兩個新面孔常常來報到讓她很疑惑。我們站在櫃台聊得不亦樂乎,還跟老闆娘約定好離開前的最後一餐一定會再去吃肉羹麵。
還有一次從大坡出發往故事館的主要幹道在修路,我們在田中央繞了好幾圈都找不到出去的路,就在這時,一個阿伯大聲地對我們喊:「迷路了齁!你們要去哪裡?」他穿著皺皺的踢恤與夾腳拖,一看就知道是住在這裡的當地居民。熱心的阿伯為我們指路後,我們便成功的騎出這個迷宮小巷。
跟肉羹店阿姨聊天、與早餐店併桌的阿伯閒聊、幫我們指路的街坊鄰居……。關心我們的每一個陌生人都是我在新屋區印象深刻且溫暖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