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桃園新屋愛鄉協會 - 第七日 〔8℃的永生海〕

2018/07/21

「海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偷走時光,我們仍甘之如飴。」

 

常覺得在海邊工作的日子過得特快,大概是喜歡親水,況且都市人與海的相遇總是奢求,所以儘管每天身處同一遍汪洋,也感到充實而不膩。忽然意識到已蹲點一周的我們,已經開始捨不得離開這了。

今天行程是參加地景藝術節展品的修護活動,車程上,我們和理事長一致認為15天的蹲點只夠認識社區,更多的服務與紀錄,得要進一步的行動計畫,於是我們約好今年九月的地景藝術節要再造訪社區。

 

關於桃園地景藝術節,最知名的便是2016年度的策辦,而我們修復的作品也正是該年的亮點裝置—國際大師林舜龍創作的「永生海」。它以五千多支、長短不一的竹子為結構,形塑向上竄升如氣流、向外展延如海流永生不息的意象,打造海風與浪花交織的聲光藝術饗宴。

DSC_5905 (5).JPG - 第七日 ﹝8℃的永生海﹞

 

這類的地景藝術除了藝術節時由藝術家維護,往後皆由政府管理。這回就是由政府單位結合桃園三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參與,清理藝術裝置周圍的垃圾、枯木、雜草,以供遊客最佳狀態的遊覽空間。令人驚艷的是這項竹編作品內部有個空間能容量約十人,仰視可以感受陽光從竹藤縫隙間灑落,美不勝收,然而欠缺後續妥善維修,導致其具高危險係數,近期必須暫時封閉,為此不禁感到可惜。我們在拔雜草的當下在想,若不是知名藝術作品,是否就無法收到如此照料,深深覺得每個藝術作品都值得被溫柔呵護,直至活動後的交流才知道,這當中新屋愛鄉協會發展的最為蓬勃,甚至願意主動自發性參與多項藝術作品的維護,相當令人敬佩。

 P_20180721_103935_vHDR_Auto_HP (2).jpg - 第七日 ﹝8℃的永生海﹞

相較於傳統藝術節,地景藝術節(或稱大地藝術)其實更蘊含在地價值。作品必須與大地景觀融合,是一種在自然界創作的藝術形式,藉由藝術駐村與藝術行動擾動社區,催使地方覺醒、社區參與、環境永續、循環經營等價值。由於我們曾參與日本瀨戶內海的藝術季,所以能感受其和台灣的對比差異性。日本通常是由公部門發起,在鄉鎮間做整體規劃;而台灣屬於在地團隊自主復興,進而需透過串聯與整合才能創造大型規模。

 

「停止漫遊,開始行動」是今日的註解。現今的台灣不該凡事待完善策劃才開工,而是籌辦的過程,創造交流與對談,以積極的修正,引動更多社區參與。理事長坦言,其實一次性的地景藝術節對社區助益不大,引來的不過是區段的觀光人潮,何況公部門的大餅有大量社區分割,不如靠自己比較實在。

DSC_5953 (2).JPG - 第七日 ﹝8℃的永生海﹞

我們認為,策辦藝術節的確能趣味地活絡社區、創造社區串聯價值,然而,這不該成為消費藝術的手段,我們往往看了許多藝術品,卻不花時間去消化。不該「為藝術而藝術」的,它僅是方法,地方創生才是終點。若能輔導社區建立長期且有效營運的商業模式,才能創造商機與就業機會,使青年回鄉。

 

地景藝術是塊圓,社區亦是。兩者交匯的8是發,換個角度,更是無限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