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桃園新屋愛鄉協會 - 第五日 〔70℃的打拼〕

 

 2018/07/19

「欸我開始覺得石滬挺有意思,老實說還蠻感動的」

「但我覺得感人的不是石滬本身,是修復的人欸」

拍攝完石滬修復的我們,離開濱海時這麼聊著。很難言喻這種感動,就是死心塌地的期盼石滬文化能夠永續,能為它找到最和諧的發展方式。

 

一個上午的石滬修復工程,三十幾人頂著艷陽,戴上斗笠和手套,用竿子、網子、畚箕等工具搬運石頭,耗盡體力才完成約兩米半長的修補,可想而知築石滬是更艱鉅的任務。

外行人看似簡單,以為不過是搬運石頭到指定位子罷了,其實不然,每座石滬,分成好幾種不同的工法,它必須順應海流、選擇適當大小形狀的石頭、掌握滬堤高度、配合潮汐漲退等...,來提高漁獲與達成生態平衡。經歷這幾天內化後,我們理解這不僅是漁業文化的傳承,也肩負環境教育責任,更是地方特色與產業的發展脈絡。

 6.JPG - 第五日 〔70℃的打拼〕
12.JPG - 第五日 〔70℃的打拼〕

 

受感動的另個理由是這趟石滬修復,認識東海建築、長期研究石滬的碩士生,也再度碰上中央的同學。我們和理事長分享年輕人的思想,碩士生分析全台石滬的比較,和他走訪後龍與澎湖的見聞;央大同學正做詳細的田調,策劃發行新屋的地方刊物,這些交流,都成為本趟蹲點的人脈網絡收穫,也給予紀錄片拍攝和編撰文章一些線索。雖然不過是淺層的交流,但意識到社區營造的路上,有許多青年正努力付出著,深深感到可貴。

 7-.JPG - 第五日 〔70℃的打拼〕

「傻瓜才會弄石滬!」理事長笑著說。背後複雜的產業結構,很不容易找到能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況且這又是份兼具知識背景和體力活的工作。親身經歷後才能理解他們的苦楚,是出自憂心,更是關心。我們有時候會自顯愚蠢,去瘋狂的愛一個很難搞的它。總是以為日子久了、付出夠多了,它就會成為我們的驕傲,感動所有的一切。可是後來才明白,其實我們感動的不過是自己,但那也就足夠了。

 3.JPG - 第五日 〔70℃的打拼〕

人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新屋擁有的石滬海岸,倘若欠缺團隊們的堅持,恐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70℃,向每位為石滬文化打拼的人,致上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