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中市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劉沐恩

山中紀實—面對明日的勇氣

或許因為我們蹲點的地方,並不是明確的一個部落或社區,沒有其他人攸關文化、語言保存如此宏觀的故事,因此在體認到這一點後,我告訴自己,所有的故事,都必須靠自己去挖掘,從日常表象深挖,任何人物事,背後肯定有值得講述的,儘管他們自己或許不認為那是一段「故事」。

 

回望蹲點的十七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在山上工坊工作的技師們。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有些反骨,越是站在鎂光燈下的人,就越不吸引我。我喜歡去探詢在掌聲以外,默默做好自己份內工作的人。麗貞姨,便是這樣的存在。第一次和她聊天,她說自己口才不好、不聰明,沒有什麼故事好說,應該要去採訪別人。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樣在體制內得不到自信的人,才有被採訪,被他人了解的價值。

 

事實上,麗貞姨才不如自己說的不擅言詞。只要稍微引導她,信手拈來都是一段磅礡的人生故事。她從自己早年的工作講起,提到自己高職畢業之後,就去當打字員,接著到公家機關當出納人員,到電燈開關工廠當作業員,言談之中,我漸漸感受到她流露的自信,她驕傲地說自己在每間公司離職後,主管都會覺得很可惜,失去了一個認真盡責、做事謹慎的員工。

 

直到小孩子年紀大了,離鄉出去工作之後,麗貞姨開始思索自己餘生該做些什麼維持生計。因緣際會下看見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推出的「多元就業」,沒有多想便報名了。後來接到客服電話獲知被錄取,要至頭汴坑某藍草園報到,她心想,要鋤草喔?毅然決然和對方說,要鋤草的話,那我不做了,這不適合我。對方覺得十分驚訝,自己從來沒有遇見要放棄這樣機會的人,於是和她說,這是三年才抽一次的喔,機會非常難得。麗貞姨終究是耳根子軟,決定硬著頭皮去試試看。

 

十幾年前山上的工坊,還只是一座餐廳,周遭荒草蔓生,亟待開墾、整理。曾拒絕過這份工作的麗貞姨,讓董事長印象十分深刻,第一次見到面就跑去問她說,你就是在電話裡拒絕這份工作的,林麗貞吧?她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笑地非常燦爛,對於自己的直接爽朗感到自豪。不過,接下這份工作的她,意味著肩起了責任,做起事來不但毫不馬虎,甚至還熱情當起技師們的組長,分配大家墾伐藍草的區域,眾人也就依著她的吩咐,讓繁雜的工作逐漸步上正軌。

 

後來基金會請來業界老師教導技師們藍染工藝技術,也引進了專業的設計師教他們基礎美學、畫草稿、打板等等,麗貞姨不僅負責染製產品,有時還會以當地風情與景色作為靈感發想,設計了不少圖樣。她說,曾經有一對情侶來找她設計情侶服,她就真的替他們量身打造了藍染T恤。回憶這些往事的麗貞姨,眼神閃著動人的光芒,和一開始拒絕我們訪問、畏畏縮縮的她,完全不一樣。

 

麗貞姨也提到,這些年來工坊都會和外界政府、組織合作,有許多實習生和工讀生來到山上的工坊學習藍染工藝技術。面對這些零經驗的學生,麗貞姨對他們十分嚴苛,但她也說,嚴苛是因為在乎,希望他們不是來參加體驗營,而是學到一份專業的技藝,未來的出路有保障。

 

講到一半,麗貞姨拿出這些年來工讀生們寫給她的卡片,從國外寄來的明信片、伴手禮,還有Line上的通訊紀錄。看著這些誠摯的文字,聽她講起每個工讀生後來的故事,心中盈滿莫名的感動。麗貞姨說,做人,誠懇最重要,真的,沒有別的,我都感受的出來。

 

我想,或許也是因為我們能帶著一份,單純想了解另一個人,紀錄另一個人的真誠的心靈,麗貞姨才會向我們吐露這麼多吧。山上的生活或許對於從小在都市成長的小孩來說,過於單調乏味,但卻總是能滌洗人心,淨化靈魂。因為在這裡碰到的人,無論是面對日復一日的勞動,或是在俗世體制裡遇到怎麼樣的困挫,他們永遠都有面對明日、面對餘生的勇氣,而這份勇氣在他們口中只是輕輕淡淡的一句:「我要回家煮菜、看電視,明天再來!」

作者小檔案

劉沐恩
國立政治大學

來自糖廠(台南),天秤座。討厭大太陽,但也討厭反覆發霉的文山。熱愛文學與電影,對故事癡迷,擅長以文字記錄生活與感動。想寫一個酷酷的自介,但目前想到的大致就只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