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台南菁寮村 - 【菁】采-稻稻來好食
稻稻來餐廳是由莊家古厝修改而成,由莊隆厚先生無償提供給社區使用,裡頭的桌椅、 燈罩、老收音機都是由爺爺奶奶們提供。餐廳的設計空間佈置也開放給社區居民參與。門窗上貼滿有著稻稻來字樣的剪紙:夏天男人與女人和牛兒下田辛勤耕作,秋天稻作成熟後,稻米成了香噴噴的米飯。米受到大夥兒的愛心細細包圍著,是大家辛苦耕耘細心照顧著的歡喜收成。而男人女人牛兒手牽著手包圍住稻稻來,用愛來守護這個社區廚房。
稻稻來用台語念是慢慢來的意思
稻稻來平日還有提供老人共餐的服務,在菁寮獨居老人比例偏高,為改善這樣的情況,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南瀛文化協會執行菁寮聚落文化保存活化再利用計畫,邀集菁寮、墨林、後廍這三個里共同推動老人食堂。在菁寮地區,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報名參加社區廚房計畫,每個月繳交800元,每個禮拜一到禮拜五中午,都可以到稻稻來吃一頓熱騰騰的中餐。地方上的米廠和基金會也會提供白米贊助社區廚房的運作。
每天大概有四十幾位阿公阿嬤參與共食的計劃
每天中午11點,都可以看到阿公阿嬤陸陸續續的踩腳踏特車或者步行的方式到稻稻來用餐。在還沒有社區廚房之前,阿公阿嬤都只能吃飯配電視。在這裡可以跟其他老人談天說地,聊聊近期的生活狀況,能和一群人用餐談天說笑,對阿公阿嬤來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家人忽略的孤獨感。
週末則為對外開放的餐廳,是由社區媽媽包辦整個餐廳的運作。淑華媽媽跟我們說還沒在這裡工作之前是家庭主婦,他很喜歡在這裡工作,因為工作就是對自己的一份肯定。媽媽們都很多功能,除了煮菜招待客人外,還要會編茄芷包藺草扇植物染和做黑糖。
美味的點心飯,白色杯子裡裝的是甘蔗檸檬,清涼消暑解渴
餐廳旁邊的院子可以曬剛上完色的植物染方巾
這個計劃是勞委會和社區合作的多元就業方案。收入一半用做隔年社區媽媽的增聘,一半勞委會聘用弱勢勞工。整個方案包括專業導覽,團膳預訂(割稻飯、手工黑糖、茄芷工坊、DIY體驗。多元就業方案不但能促進社區觀光發展,還能讓中年媽媽們學習技藝,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
莊家古宅的重新修建不但提升老房子的空間價值,同時社區居民參與設計的過程中,加深對菁寮社區的認同及歸屬感。老房子不再只是廢棄無用的荒廢空間,而是居民同心協力打造而成的社區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