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雲林縣口湖鄉老人福利協進會 - Day6-滑出舒適圈

|鰻強的|
經歷了昨天糟糕的服務經驗後,我們也正式展開紀錄片的籌備工作。
在討論主題時,我們一致希望從在地的文化、故事與產業三個面向切入,最終將焦點放在口湖鄉埔南村獨特的鰻魚養殖產業做為第一步。
埔南村因全年氣候穩定,溫度常年介於25至30度之間,非常適合鰻魚養殖。自民國58年建造第一口鰻魚池以來,村莊的養鰻產業逐漸蓬勃發展,並在民國75年達到巔峰,當時全村約有96%的居民從事鰻魚養殖。
雖然我們平常在餐廳裡常見鰻魚飯,但其實連鰻魚的切法也大有學問。埔南村是全台唯一以鰻魚養殖為主的村落,所養殖的鰻魚大多出口日本。為了符合日本市場的需求,鰻魚的切法也特別講究。不同於我們熟悉的「開膛剖肚」切法,日本文化中「切腹」具有特殊的歷史意涵,因此出口用的鰻魚會從背部切開,再切成短塊處理。
|蛤?你說什麼?|
下午進協會的時候碰到協會總幹事,和總幹事聊天中提到蠻好奇當地的文蛤產業,總幹事竟然直接打起電話問起有在養殖文蛤的朋友並起身帶著我們前往朋友家拜訪。
總幹事的朋友是一位養殖文蛤四十多年的業者,他提到因為文蛤適合生長的水溫是18°C至25°C之間,故在夏日業者們都需要在凌晨2、3點的期間開始採收,大約會捕撈到清晨5、6點,再趁著溫度還沒上升,一路將文蛤送往各大管道銷售。
離開總幹事朋友家後,本以為會直接回去協會,總幹事卻繼續往前騎,原來他要介紹我們認識其他文蛤業者。和剛才不同,一走進室內便看到4、5個長輩在泡茶聊天,主人很好客的倒茶水、招呼我們坐下來。長輩們也很樂意分享文蛤養殖的各種背景知識與在地經驗,甚至還把隔壁親戚也叫來加入我們的聊天。後來我們才發現這位親戚竟然有完整的文蛤生產線,他也很熱情邀請我們明後天參觀他的養殖場。
這是我們第一次進入別人家和當地人深入聊天,整個過程都蠻有趣的,他們除了和我們分享文蛤以外,話題也混雜著他們的生活鎖事。聊天全程是用台語,不過有些用語太道地,有時候我們還聽得一頭霧水,還需要等長輩停下來翻譯成國語,我們才恍然大悟,是非常特別的體驗,而我們的紀錄片也在和文蛤業者聊天的同時有了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