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屏東永樂社區 - 陳昱臻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

  在城市的喧囂嘈雜中打滾了近二十年,余光中的這首《車過枋寮》是我對屏東的概括印象。雨、田、高溫、農人,大抵就是在出發以前,我對於接下來十五天的模糊想像。

  火車緩緩駛進,在車站第一次遇見了村長蔡玉心、和只有11歲卻神情沉穩的佑祐,林邊炙烈的太陽在鐵牛車後座的搖搖晃晃下,讓人不禁恍惚。從車站前的馬路一路開著開著,是愈發細小的街道,最後一個轉彎,幽靜而規劃完好的永樂社區近在眼前,然後是三合院式的古厝、漂流木做成的搖椅、鐵皮屋改建的木屋式辦公室、一隅蝴蝶園、雞鴨場…,十五天的故事就在這裡開始。

  因為夥伴麗芸遲了兩天來,最開始的時間幾乎都在腳踏車上、小朋友之間度過。祐祐帶著我騎過林邊的大街小巷,從菜市場、圖書館,到林邊溪河堤、八角頭埤。而和永樂社區的常客長輩們—村長、鄭老師兄弟、朱老師、陳老師—的熟悉度,大抵是在日復一日的喝茶聊天、早晚問安,慢慢建立的罷。

  其實蹲點的生活比原先想像的豐富。興許是因為同時有服務、文字紀錄、拍片重重任務在身,發想、尋找、到訪問受訪者的過程就像是一系列的解謎遊戲。知道鄭老師的父親是醫生之後,我們便去拜訪吉慶醫院的舊址,沒想到應門的竟是鄭老師弟弟的太太,也恰恰是健走活動時認識的衛生所志工。除此之外,在短短的兩周中我們進到了數戶人家—兒子在賣客家粄條的熱心阿嬤、獨自住在祖厝的前銀行員阿公,訪問到村長、鄭老師等古厝常客、為了小孩自年輕辛苦種菜賣菜的阿嬤、擁有一大片蓮霧園卻苦無人力照顧的阿公、路旁挖土機的監工大叔和工人、年輕而願意留在家鄉做志工的叔叔阿姨、健走活動中偶遇的枋寮阿姨...。不知是因為林邊人的好客、我們的任務在身、或是我們身為不常見的年輕外地人,走到哪裡幾乎都有很願意幫助我們—不管是願意受訪、指路、告訴我們自己的故事—的大大小小,在林邊感受到的鄉里溫暖,似乎比自己的家鄉多得多。

  這十五天來,最常思考的事情便是「攝影」在人與人相處中的角色與介入。人人都希望被拍得好看,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照片交朋友—在一段訪談結束後合影留念、作活動紀錄後剪成一支影片、利用照片得到社群網站上的迴響與反思。但同時,攝影也可能阻礙人與人的真實接觸—一面想著要拍片剪片的同時,一面便失去停下腳步細細觀察的機會;訪談架腳架喬攝影機時,便很難一邊聊天照顧受訪者心情。將這些訪談剪成紀錄片,是一個為社區紀錄、也對外宣傳的方式,但同時也需要照顧到受訪者的隱私。有些受訪者在拍攝過程中便表示不想被放上網路,但當他們的口述對影片架構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便需要作出取捨與調整。或許身為醫學生的我們未來並沒有太多拍片機會,但這些人際、隱私、創作之間的取捨與溝通,是我兩周以來學到最深刻的東西。

作者小檔案

陳昱臻
臺北醫學大學

陳昱臻,新北市蘆洲人,現就讀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音樂是根,醫學是偶然盛出的繁花。

在知識的海中泅泳,換氣呼吸到的是音符。

長年往返於捷運黃線與紅線間,習慣台北的喧擾繁華,內心嚮往的卻是不問世事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