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基隆市安樂區 武崙社區發展協會 - 陳虹伶

好想參加!
還記得當初第一眼看到蹲點的報名簡章時,興奮的神情跟感覺我到現在都沒忘記, 當時的我看到有紀錄片拍攝,而且我對影像又充滿了興趣,於是很想趕快找到一個夥伴跟我一起報名,找夥伴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有的暑假有安排課程了、有的則是沒有興趣,但慶幸的是我後來找到了慈宣,感謝她答應跟我一起報名參加!
我對「蹲點」這兩個字並沒有太深刻的想像,只知道要到一個陌生的社區住上一段時間,試著走進當地居民的生活,透過觀察與互動去理解地方的樣貌。真正開始行前準備後,我才慢慢意識到,蹲點並不只是短暫的旅行或服務,而是一種學會「停下來」的過程。
蹲點前的準備與出發
在正式去基隆武崙社區之前,我們做了許多田調。也跟明梅姐通過很多次的電話,以及如何蒐集資料、怎麼設計訪談問題、該從哪些角度切入去理解社區的需求,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尤其一開始很擔心,自己年紀輕,會不會被居民覺得只是「來玩一玩」;又或者訪談太生硬,讓人無法放鬆說話。為了減少這些擔心,我開始學習傾聽,先從日常的閒聊開始,讓彼此建立起信任。
到達蹲點社區後,一切比想像中還要真實。從第一天的陌生與拘謹,到後來能和居民一起吃飯、聊天、參加活動,甚至有人會主動跟我們分享生命故事,這些過程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靠時間累積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阿姨跟我聊起她生病的經歷,她說雖然那段時間很辛苦,但也讓她因為走進社區而獲得新的力量。聽她講這些的時候,我忽然理解到「社區」不是冰冷的名詞,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彼此依靠的生命體。
除了訪談,我們也參與了許多社區活動。有時候只是陪著長輩們玩桌遊、跟他們一起上課,或一起準備餐點。雖然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但在互動中我發現自己不只是「記錄者」,同時也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當我把鏡頭放下來,專心去陪伴、去感受時,反而獲得了更多真實而溫暖的片刻。
蹲點的過程並不是完全順利的。中間也遇過沮喪的時候,例如不知道要怎麼把龐雜的素材整理成一個有脈絡的故事,或是覺得自己好像幫不上什麼忙,只是旁觀。但每當這樣的時候,我就提醒自己:蹲點不是來「解決問題」,而是先學會「理解」。很多時候,理解本身就是一種陪伴與支持。
感恩這段經歷,重新再出發!
經過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放慢腳步。過去在都市裡,生活步調快,總覺得要不停往前衝才不會落後。但在蹲點社區裡,我學到停下來觀察、傾聽,反而能看見更多細節,也更能體會人的真實狀態。這份經驗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許答案不在於做出多大的成就,而是能不能在每一段相遇中,真誠地對待他人,留下溫度。
蹲點結束後,回到原本的生活,我仍常常想起那些日子。不管是笑聲、故事,還是居民眼神裡的真誠,都提醒著我:我們和這片土地的連結不該只是短暫的,而是要持續關心、持續回望。這次經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特別的禮物,讓我更確定自己想用影像去記錄人與社區的故事,也希望未來能把這份力量傳遞出去。
謝謝武崙社區、謝謝蹲點台灣、謝謝所有在這條路上遇到的每一個人,才能成就現在的我
就用這張外木山日出的照片當作結尾,同時也在述說著:「我們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作者小檔案

大家好!我是來自台南的陳虹伶!之前是一名桌球運動員🏓,不過現在都是教學居多,也很熱愛其他的運動。
平常的時候,有在當桌球教練也有參與過一些中高齡的體能活動,所以有教學上的經驗!
除了運動之外,平時我也會彈吉他🎸跟攝影,然後我對於影像創作蠻有熱情的,希望之後到了社區,可以利用我的專長跟興趣為社區帶來不一樣的火花跟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