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基隆市暖暖區碇內社區 - 莊惠晴
這18天,我們都在往不曾走過的方向前進,沿途再慢慢拼湊起熟悉的路:原來廟再往下走就能到炒飯國度,右轉有條小路可以回到社區……正是因為地方小,與人的連結又更緊密,聽見了好多故事,這是在我的日常中很少感受到的。
一句「我們不是這裡人」總是會被意外的溫暖回應,讓我們不再只是「外來者」,而是逐漸被接納、被看見的人。
從來到碇內的第一天開始,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對路的不熟悉、對社區氛圍的摸索、對長輩們的了解都還很生澀。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些陌生感慢慢被生活細節填滿,散步時看到熟悉面孔向我們揮手打招呼。那種「我們真的存在於這裡」的感覺,隨著時間流動一點一點被建構起來。
在社區留下的足跡可能很淺,但碇內帶給我的種種卻很深刻。謝謝這趟旅程讓我多了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雖然過夜的話應該要睡公園吧。這樣的歸屬感,不是因為待了多久,而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
不過,這段時間並非一路順遂。其實在蹲點的中段,我們度過了非常低迷的一個禮拜。社區課程因為選舉暫停了一週,少了許多與長輩們相處的機會,加上天氣總是陰雨綿綿,潮濕的空氣好像也滲進了心裡,把建立起來的熱情又打回原點。那時候,我陷入了一種迷茫:我們來到這裡究竟能做些什麼?是否真的能帶來改變?甚至懷疑自己在這裡的存在意義。
這樣的情緒低谷讓我開始反思——所謂「陪伴」和「參與」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回顧整個十八天,最大的收穫其實是一種「慢下來」的心情。在都市裡,我常常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行程永遠排不滿。但在碇內,日子雖然簡單,卻讓我重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那些聊天、那些散步、那些笑聲,都提醒我:連結不需要很宏大的理由,只要真誠就足夠。
我才意識到,也許我們所能帶來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改變」,而是一些微小卻真實的陪伴。對於長輩們來說,有人願意傾聽、有年輕人願意在這裡駐足,就是一種難得的能量。而對我們自己而言,蹲點是一種練習——練習耐心、練習傾聽、練習把自己放進陌生環境中去感受他人的生活。
更難得的是,透過蹲點,我也聽見了許多平常不會接觸到的人生故事。這些片段讓我看見「生活」本身的樣貌,它不一定驚天動地,但卻實在、沉穩,提醒我生活不是只有學校課堂、不是只有自己的小圈子。
碇內給了我很多感受:陌生到熟悉、低潮到重新找到力量、從質疑到體會意義。雖然這段經歷只是一個短暫的十八天,但它在我心裡留下的印記卻會很長很長。我想,以後當我再經過這個地方時,我會忍不住停下來看看,甚至笑著想起「這裡有一段我的青春」。
或許我們帶不走什麼,也留不下太多痕跡,但我們確實真真實實地走過這裡、認識這裡的人。就像一條交會後分岔的路,每個人會繼續回到自己的生活,但因為這段相遇,我們心裡都多了一個可以回想、可以微笑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