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 迴憶錄 Vol.14 -《撒巴里工藝坊.當思念化作一絲絲的木削》
《 撒巴里工藝坊.當思念化作一絲絲的木削》
土坂時間開始倒數計時。
在三四鄰的路上,每天都會經過撒巴里工藝坊,卻一直未有時間參訪。抓緊臨時被空下的時間,匆匆跟大哥聯繫是否方便到訪。
走進工作室,迎面而來的是一股濃郁的木頭香氣和滿山滿谷的木雕作品。
張大哥,本名張威光,是位知名的木雕工藝師。
張大哥的父親也是一名木雕工藝師,曾經他以為不會跟父親一樣從事這行,然而在父親一場突如期然的意外後,對於父親滿溢的思念,想起了曾經一起創作的點滴。他拾起了刻刀,拿起了鐵鎚,一個圓柱形的木頭,在一敲一刻中,一滴滴的思念化為一絲絲的木削,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作品。2004年決定回鄉,繼續父親的工藝。
工作室裡一件件木雕作品,都是一個個故事。
木雕工藝的路上,是對父親的百百思情。
「這隻小山豬是我,後面那隻是爸爸。你看,後面那隻嘴巴張開,就是他在後面一直唸我。前面那隻小的,眼睛微瞇,就是有點不耐煩的樣子。」
「那天我生日,跟往常一樣跟爸爸一起上山搬木,在工作過程中,不甚背電鋸的鋸齒刺到手腕,主動脈的源源血流不止,爸爸揹著我趕緊朝山下趕去,那時候的土坂還沒有醫院......。」
張大哥透過在創作中、在作品裡,將與父親的點滴回憶永久地保存下來。
用他最愛的創作題材 ╴山豬,來擬人化為他與父親的相處模式,表達對父親的愛與思念,每一件木雕作品都充滿了私情與思情。
除了思情的作品以外,還有不少和部落有關的創作。
這件作品原是部落結婚儀式時的交杯酒,隨著時代進步,衛生意識的抬頭,大哥將此傳統物品進行改良,將對口重複使用的杯子改造為杯架的呈現方式,保留了傳統儀式,改良了使用方式。
除了木雕作品的參觀以外,我們還親手體驗了木作雕刻的過程。
這次體驗的模型樣板是手,手在原住民文化中有著深遠的意義。手代表著勞動、創造和傳承,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更是文化的延續和表達。
左手拿刻刀,右手拿鐵鎚。
創作的過程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專注,記得慢、慢、慢,記得還要大力。
在雕刻的過程中,張大哥不斷給我們指導和鼓勵。
「很棒!」、「對,就是這樣!」、 「可以再將線條雕順一點。」
雕刻完畢後上漆,等它晾乾後再拋光。經過一天的風乾和日曬,終於完工啦。
看著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心中滿滿的成就感。
雖然作品不及張大哥的精美,但我們都很喜歡這次的成果跟體驗,一絲絲的木削中,將在土坂的時間,一絲絲雕刻其中,masa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