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彰化路上基督長老教會 - 陳映樺

去年是我第一次認識「蹲點·台灣」這個活動,當時心中的悸動與渴望至今仍令我無以言喻。

但因為暑假已經另有規劃,所以只能忍痛放棄15屆的報名機會。

然而,「我一定要去蹲點」的念頭卻不曾消失。

 

今年一公佈簡章,我就立刻找了昱彤組隊報名。

雖然準備期間正值系學會的重要評鑑,我們仍在抽空準備資料和練習面試。

幸運地,我們成功踏上了蹲點旅程。

還記得第一天中午到教會時的緊張與不安,是因為對新環境的陌生,也是因為馬上就要為初次見面的孩子們帶來課程。

陪讀班的孩子們有的活潑外向,有的沈穩內斂,

但他們都十分投入於課程中,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也常讓教室充滿歡樂。

 

雖然第一天課程進行得不如預期、進度落後,

但孩子們一雙雙期待的眼神、認真上課的態度,以及此起彼落的笑聲,

讓挫敗不已的我們得到安慰,也讓我們重新振作,決定大幅調整課程。

 

這樣的調整是滾動性的,對孩子的程度瞭解愈多,愈會一次次地修正直到覺得適合,

但到課程現場後仍可能有突發情況需要臨機應變。

過去參與服務性質的活動,我都是擔任隊輔的角色,通常是在負責人規劃的課程下協助孩子即可。

而這次作為課程規劃兼實行者,便實際面臨到一些挑戰,例如:難度過高該如何調整、臨時增長課程時間該如何延伸等問題。

 

七點後的路上便悄無聲息,而教會二樓房間則是熱鬧的存在。

我和昱彤總會一起檢討、思考及討論,想著如何解決新發現的問題,甚至是腦力激盪。

印象最深刻的是發言券的發明。

 

課程中我們很難記清楚哪位孩子發言比較多次,

即使已經盡力讓每個人都有次數相近的發言機會,但還是有孩子反應自己都很少被點到。

 

因此,我們製作了寫有每位孩子名字的發言券。

孩子需要繳一張才可以發言一次,每一輪待所有人的發言券都使用完畢才會有發下新的發言券。

發言券的實行獲得我們的一致好評,尤其在小組競賽時,孩子們會更願意團隊合作、協助組員。

和孩子們一起度過的日子至今仍令我想念。

 

孩子們會記住我們說過的話。

自我介紹時順口一提自己笑點奇怪,下課時間便有孩子主動來講笑話給我聽;

宣傳蹲點日誌後,孩子們每天都會和我們分享昨天看了幾次。

孩子們樂於分享、勇於表達。

會特地帶陶笛來演奏一曲給我們聽;會想增添我們的素材庫而主動爭取表演機會。

孩子們擁有感恩的心。

吃點心前會乖乖排隊、真誠祈禱,並且不浪費任何一點食物;

會在「寫給自己的一封信」時,多要一張卡片寫上對我們的祝福。

 

我從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看見孩子們最真實的情感和獨一無二的特質,也為他們能擁有這些無形寶物而深受感動。

回顧十四天的蹲點旅程,我嘗試了許多不曾想過的新鮮事。

害怕動物的我,和小雞、成雞、乳牛和黃牛近距離接觸;

台語不怎麼流利的我,用台語採訪海牛阿嬤、參加全台語的讀經班;

不常攝影的我,卻時時拿著相機記錄下每個瞬間。

 

我參與了屬於路上的日常生活。

吃紀老師的手作點心、看賣魚哥俐落處理吳郭魚、瞭解代天府的五府千歲、認識炒飯店老闆和早餐店的小芬阿姨。

 

是地方人們的熱情與友善,我們才能有機會深入社區、體驗在地,由衷感謝曾和我們接觸過的每一張笑臉。

揮別路上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

這段時間,我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繼續前行。

日子依舊,想念也依舊,期待再次回到路上「停一下」。

作者小檔案

陳映樺
臺灣師範大學

來自苗栗,有點害羞和慢熟。喜歡蘇打口味的棒棒冰、沒有拌過的咖喱飯和爸媽煮的飯菜。喜歡獨處,但也喜歡和人互動。初到路上,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