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苗栗野桐工坊 - 陳心茹

 

在野桐工坊的17天,每天都有新體驗,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也漸漸發現,或許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抵達當天和象鼻村地標合照/ 傳統拓印布料

抵達當天才得知工坊的Yuma老師隔天就要出國兩周,苧麻也在不久前採收和處理完畢,紀錄片原先設定織女的主題也必須打掉重練,一開始就面對種種和想像中的差異,受到不小衝擊,甚至懷疑是不是選錯蹲點時間了,也提醒自己要隨時準備好以應萬變,並保持開放心態接收一切挑戰。

換上芭比粉雨鞋,合作讓雞舍煥然一新

原以為在野桐工坊的業務只需要好好坐著織布,沒想到第二天就被指派清理雞舍的工作,也藉此感受畜牧業-養雞人家的辛勞,一群人經過兩天的努力,反覆挖地、搬土的過程,終於將原先灰塵遍布、厚厚覆土的雞舍恢復得白淨,露出水泥地的那刻是滿滿成就感,大家的感情也透過合作更加緊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agClag2mD8

學習織布最基礎的織帶機,經過種種打結、掉線的關卡後終於完成手中的織帶

過程中獲得平靜和成就感,也感覺更靠近泰雅族文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L_ed5nhXA

隨之而來要面對颱風侵襲,但和夥伴評估後仍決定留在部落不想離開。半夜的風勢能感受整棟鐵皮房子的晃動,一夜之間,原先碧藍清澈的士林大壩變得泥濘湍急,陡峭山壁的路面上也多了好幾處積水和落石,讓騎車的我們戰戰兢兢,慶幸的是出門時能避開雨勢。配著雨聲在工坊內學習織布最基礎的織帶。發現居然需要72條線反覆排列才能交織出小小的織帶,光是理線的過程就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但也在過程中放下手機和其他煩心事,專注沉浸在織布的世界中。也十分敬佩泰雅族先人的智慧,以往沒有文字紀錄的年代一切織布知識都是口傳,將圖騰記在腦海並代代傳承,才能成就眼前華麗的織紋。

優美風景也成就傳神的展品

平日一針一線完成新展品的過程也發現藝術創作的不易,每一步都要思考整體顏色是否和諧,每一條棉線應該如何堆疊才能更好的呈現出海洋和山的意象,美珍姐因為長住被山景圍繞的部落,覺得她勾勒出的樣貌特別生動,也讓我們反思住在台灣的我們真的很幸福能在城市就看到山景,但是藉由這次的作品才真正練習觀察每一座山的走向、細細欣賞它的美麗,偶爾慢下腳步,好好感受周遭環境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實際展出的成品,背後有更深刻的意涵,詳情請見我們的紀錄片!

縫紉的過程從一開始的新奇,漸漸的因為線不斷摩擦指尖,每下一針都增添一份不適;長時間的相處也讓我們和工坊有更深的連結,輕鬆的聊天讓工作過程變得更快樂,但一整天維持同一個動作也讓肩頸和腰變得僵硬,很難想像能20年持續這份工作會需要多大的熱情和毅力才能堅持下去,不只是製作出美觀的展品,更重要的是傳達背後的設計理念,才能說出更好的故事。

 

這次的作品主軸和多元文化相關,我們和工坊的泰雅族和其他漢人藝術家一起合作,體驗藝術創作者的辛勞,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作品本身就已賦上多元文化融合的意涵,很榮幸有機會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甚至像尤瑪老師說的成為歷史的一份子,沒想到短短的蹲點期間能有如此收穫,是很難得的經驗。

尤瑪老師(左) 每次跟他談話總能收穫滿滿,從她身上看到復振織布和泰雅族文化的使命感

美珍姐(右)覺得我們很愛喝小米酒(?)特別聯絡朋友,送給我們當禮物;平常看到我們再吸泰國青草藥膏都會恥笑一下我們,覺得我們很有毛病,最後一天還送我們一人一條薄荷棒

有時雖然有些嚴格,但種種行為都能感受她十分照顧我們

很幸運透過美珍姐也讓我們有很多機會參與田調和祖靈祭,甚至是展品的製作

最後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夥伴-雅晴,感謝妳讓我們每天都有充滿知識的小「織」識和美麗的IG排版,有妳的陪伴讓整個蹲點過程都更加美好,「同甘共苦」這四個字是最好的形容,也覺得我們彼此能互補能力分工合作,而且都沒有吵架!謝謝妳當我的夥伴,有妳真好~

 

不免俗的再次推銷BeTa蹲野桐的臉書、IG、Youtube頻道喔,優質內容能了解更多泰雅文化和部落風土民情之美!

 

作者小檔案

陳心茹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中泰混血(中壢&臺東泰源),對於自己有一半臺東血統感到自豪,不,我不是原住民,但想透過這次蹲點機會認識泰雅族,現已自備小麥健康膚色,喜歡旅遊並嘗試、嚐試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