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 野蔓園 - 蘇苡晴

在還沒抵達野蔓園前,一直到真正在這邊生活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野蔓園並沒有所謂的「人群連結」,或者是說對我而言,沒有新的、廣闊的人群互動。和家馨相處,幾乎是把我們在學校的互動搬來了這裡,我能夠猜到他的情緒、反應,甚至是行動,一直待在舒適圈,跟我一開始進入社區的想像完全不一樣,我們並沒有和理事長討論我們設計的課程、與社工或照服員聊天、跟社區的長輩與孩童產生連結,絕大多數時間,是和自己跟大自然相處,就這樣默默地伴著彼此。

直到我遇見了萱萱,他是一位即將升上國中三年級的小志工,從國二起每個月來野蔓園服務一到兩次,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的爸爸和他一起來,那時候我在門口澆水,連招呼都沒有打就一溜煙地跑進主屋,當時我覺得他是一個怕生的小孩,因為我小時候也會這樣,在熟悉之處有陌生的人,會習慣性跑到自己有安全感的地方。

後來待我們各自忙完事項,就一起去除草,他開始冒出很多問題,「姐姐,上面這個植物是什麼啊?」,「這邊過去是不是也要除?」,「聽說有小雞出生,那個小雞出生多久?」這些我們沒辦法回答他的問題,很多不知道和不確定,所以我們都只能尷尬地和她說:「不清楚。」這時候的我覺得他是非常有熱情的一位孩子,不管是對大自然的一切,還是對他所熱愛的事物。

看他和亞曼老師互動,聊著之前老師教他做的酵母菌、康普茶,討論為何失敗、哪裡出問題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跟亞曼老師非常相似的人,「果然這類型的人都聚集在這邊」心中想著的同時,不小心笑了出來,因為覺得做喜歡的事情的人永遠是最閃亮的,尤其又有人可以互相分享的時候。

 

下午我們繼續除草,聽他說很多關於他跟野蔓園的故事。

「這個自然建築下半部是我做的喔!」因為這邊冬天太冷了,所以要蓋一個新的房子,他跟其他志工姐姐們用石灰做了大概到小腿高的土牆,還沒完成,但他的臉上十分雀躍,彷彿能看到新屋落成、大夥兒在裡面生活的樣子,我們也曾經抹過土牆,過程中是發自內心的開心、專注,所以能夠想像萱萱在搭建自然建物時認真享受的模樣,也可以想像他在大家身邊竄來竄去、嘰哩呱啦的樣子。

 

「我覺得我身邊的朋友都好乖喔!」萱萱在除草的時候這樣和我們說。

「所以你很壞嗎?」我刻意這樣問他。

 

他說也不是,只是他的朋友都是很聽話的小孩,是那種看到黑板上有自己的號碼就會緊張得趕快跑去交作業,每天規律作息,乖乖念書的那種。我笑了笑,和他說:「我之前也是那樣,但我覺得你這樣比較好。」在這個強調讀書至上的年紀,可以有意識地思考,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並且傾聽自己的感受,去嘗試、去犯錯並修正,很苦澀但很美好,這樣子才算是「長大」。

 

聽萱萱說故事,我才發現野蔓園不是沒有「人群連結」,反而可能比一般社區的連結還要更深,因為社區中的每一個人不一定都會有很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在野蔓園,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卻喜歡相同的事物、有著相同的理念,這樣的一個匯流之處,交流才夠深刻、情感才夠豐沛。亞曼老師曾經說過:「會來野蔓園的人,都是有點奇怪和不乖的人,包含我自己也是。」我想這就是野蔓園最吸引人的地方­-有一群人和自己一起奇怪和不乖!

 

作者小檔案

蘇苡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新竹人,喜歡勾針和游泳,也喜歡跳脫舒適圈,做些覺得很酷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