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彰化路上教會 - 【蹲點Day15-最後一章:陪伴的意義】

最後一章:陪伴的意義

來到路上的每一天,我都用心的生活著。

保持一顆好奇的心認識與回應在路上遇見的每一個人。每個人有他的故事,記得剛來到路上,人生地不熟,開始在街上ㄌㄨㄚˇㄌㄨㄚˇ 蛇,看到每一件事都很新奇有趣,每遇見一個人,只要對方有空,我們便坐下開始聊天,縱使一開始決定要拍產業,還是不知道如何拍起,只好先熟悉地形(但路癡的我還是沒記住…)熱情的土豆伯、鶼鰈情深的神鵰俠侶、在家獨處的阿公阿嬤、養雞場熱心的阿公、養牛的阿公、賣蚵仔的阿公、創新水耕蔬菜的叔叔阿姨、在榕樹下的阿公們、在柑仔店前的阿嬤們、清晨4點開始上班的早餐店阿姨、數學營的阿伯、巧玲和其他同學、認真努力工作的傳道、堅守崗位的每位教會老師、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靦腆的三寶,還有最可愛的小沐與他的家人,每個人都讓我有新的體悟與想法,特別是宗穆和三寶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跡,謝謝你們,出現在我生命裡,謝謝路上,讓我有許多感動,也體認到現實的無奈。

尤其是「教育」這件事,為甚麼小孩子不喜歡念書?為甚麼缺乏教育?因為沒有人陪伴?因為沒有讀書環境?因為頭腦不好?因為愛玩?因為產業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經濟低落?因為家庭功能缺陷?因為雙親都在工作?因為媽媽是新住民?因為阿公阿嬤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因為師資不足老師人手不夠?太多太多因為了,路上社區的產業是蛋雞、畜牧業、農業、工業,工作大多是跟蛋雞相關行業,舉凡運蛋車、撿蛋工人;又或者養牛、養豬、養羊,最記得早餐店阿姨說:「你叫新住民媽媽待在家裡不去工作陪讀不太可能,他們還是注重賺錢這塊,他們會說沒有賺錢小孩子無法受教育,這算一種矛盾嗎?賺錢說要教育小孩,可是小孩子沒有人陪伴不喜歡讀書,要怎麼受教育,這是一塊有點互相矛盾的問題」路上有許多家庭的孩子是需要陪伴的,但教會、學校或其他社福團體真的能補足家庭失能嗎?

我:「都在家裡做什麼」小沐「玩手機」;「爸爸媽媽上一次帶你出去玩是什麼時候?」小沐「忘記了

孩子們沒有意識到問題。他覺得

“這就是我家啊,我家很亂,沒有讀書的環境,但誰誰誰的家更糟啊”

“爸爸媽媽沒有時間照顧我們,手機也很好玩啊”

“爸爸只載弟弟放學(重男輕女)沒關係,我還有朋友啊”

而大人們也有他們口中的無奈,忙工作沒有心力照顧,年紀太大管不動等等,但我看到大人們有空閒的時候是看電視、滑手機,明明孩子們在旁邊,就是沒有互動,孩子們看到我和敏瑜去家訪就會黏過來跟我們玩在一起,我不禁想,大人們真的是沒有時間嗎?

學校老師:「我又不是爸媽,為什麼連早餐都要我們幫忙買?如果教會和學校都會照顧孩子,家長更會偷懶,這是惡性循環。

我覺得老師說的有理,但又覺得如果連教會、學校都不管孩子的話,孩子們學壞的機會更高,到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早餐店阿姨:「可是因為他們是新住民,只要他們有問題就特別突出,啊那個就是外籍新娘生的小孩怎樣怎樣

其實不是媽媽的錯,其實是因為整個家庭的問題

好心疼這些孩子,同時又覺得無能為力,我現在陪伴他們、教導他們,未來呢?

很多想法我也沒有結論,也沒辦法欺騙自己說孩子們會因為有我們志工的到來而有所改變,畢竟陪伴、教育是長遠之計,而我們志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多少就做多少

 

來到路上讓我反省許多,也讓我學習感恩,感謝父母所給予我的一切,謝謝他們願意讓我出走,來到路上認識可愛的大家。

謝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阿公阿嬤、傳道、教會老師與三寶。

 

最後,附上"全家福"照片


謝謝看到這篇的大家~!

                                                                                                                                                                                                     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