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太平藍染工作坊」 - ✶ Taiping Take04——織線之間,大有學問

✶ Taiping Take04——織線之間,大有學問

終於來到九點打卡上班的辦公日,我們準時來到水源地報到。

原本早上要跟婕妤討論展覽內容,不過他臨時有事所以這個行程就順延到了下午,在週一早晨裡大家各自埋首手邊工作,我們開始自己想想還能做些什麼。打開電腦,我們開始觀賞太平藍YT帳號上自製的藍染教學影片,藉由畫面重新熟悉前幾天只在書面上瞭解到的技法,也因為如此,我們興起製作有關藍染文化歷史知識限動的想法,詠倢負責搜尋資料、整理文字,丞琳負責設計字體、繪製圖樣,陸陸續續完成了幾張的草圖,等待之後整理成專題發出!

很快來到午飯時間,我們跟著辦公室夥伴一起點了「一中・飯飯」來吃,唐揚雞飯的肉量多到不行,好吃好吃好吃,目前到台中還沒吃過難吃ㄉ。

 

 

邊吃飯邊決定待會趁著萬安演習開始之前,出門到台體大附近蒐集能夠使用在展品拓印內容上的植物圖樣,發現捲尾狀(?)、楓葉狀與藤蔓狀的各式葉片輪廓,順勢拍照記錄下來,正中午的大太陽讓我們的兩台小相機有了充分的光線,焦對得特別清楚、被攝物的光澤熠熠生輝,看著觀景窗裡洋溢多彩的生命力,稍稍轉換了我們早上有點低落的心情。

 

 

趕在演習前三分鐘回到水源地,我們繼續製作藍染知識通的限動外,也跟上屆蹲點的學長簡單地透過訊息交流一下,得知我們目前所感到的困惑與煩惱也曾有另人體會、共感,讓我們鬆了一口氣。期間,Ivy姊也打電話來詢問目前的蹲點情況,提到有颱風即將侵襲中北部的事情,這是我們第一次知道有颱風要來(簡直活在訊息繭房⋯⋯🕸️),之後就因應天氣情況做好相關準備。

下午三點,我們順利在七樓與婕妤、雅汶討論展覽內容。說明一下我們目前預想的內容後,婕妤表示聽起來在可行性上沒有太大問題,不過在布料選擇、製作技法與固定方式上需要再斟酌考量。

舉例而言,露天平台的設計若做成一體成型大布料,在遇到強風暴雨時遭受的風阻可能更大,就會讓布面破損;因此,婕妤建議我們改為拆成多條布面來製作,一方面風阻縮小,二方面布與布之間的空隙剛好能留白給天空,符合我們想讓景致與自然景觀合而為一的概念。

不僅如此,在布料的選擇上也大有學問,「支數」是影響布面觸感、鬆緊性與透光度的關鍵。支數是描述織品中紗線粗細程度的單位,以一磅重的棉花量來說,拉出 1 根 840 碼長的紗線,稱為「1 支紗」;拉出 20 根 840 碼長的紗線,稱為「 20 支紗」。相同棉花量中能拉出更多紗線的的20支紗的紗線會比1支紗來得更細,這也能得出「支數愈高,紗線愈細」的結論。在廠商送來的布面樣品中,我們就現場試摸了40/60/80支布面的差別,發現相對而言80支布的觸感摸起來會更柔軟親膚、光澤感高,且更透光白皙。如果想要符合布面能透過陽光,讓雲染設計更與自然貼合的想法,選擇80支光就會是較好的選擇。

但是,我們同時也需要考量預算與固定難度的因素。80支布的品質較好,也因此造價較高,露天平台預計覆蓋的面積又相當大,光是買完這部分的碼數可能就會面臨破產的危機,而且80支布非常輕盈,如果採用釘死固定的方式或許容易造成撕裂風險。兜兜轉轉,最後我們選擇價格適中、品質亦佳且重量適合露天不可控環境的60支布面。

另外,在廊道天花板與門簾的構想上也有了新變化。原本想要用定在天花板上的橫式掛布做裝飾,不過在意外的雞同鴨講之中,迸出了在廊道上設計重重門簾讓客人層層翻過的想法,似乎更有互動性,也可以透過植物染多元顏色與長度漸變的方式增加趣味。而兩個門口的門簾設計,在這樣的改動下就顯得重複性過高,我們決定改為設置風鈴,讓客人一次滿足視覺、聽覺與觸覺的體驗。

籌備展覽的過程中總是充滿這樣取捨衡量、調度改動的時刻,一再腦力激盪,與時間賽跑,與經費拔河,追求在理想與現實中恰恰好的平衡,有趣的體驗讓我們回想起高二那年暑假在台史博的美好回憶,心花朵朵開。

 

 

確認要訂購的碼數與布類後,討論告一段落。我們也跟雅汶確定了明天會先到第二市場買材料、順便拍幾隻小短片,下午再回到辦公室試做展品挑廢布,後天則會跟著長輩巧藝師一起體驗藍染工作坊,側拍紀錄外也算正式地實際體驗藍染!

下班後,一如往常開始做日誌、剪影片。期待明後兩天的蹲點日,也希望颱風不要來攪局,讓我們首次上頭汴山區的旅行順順利利。

截至第四天,藍色流進我們的心內綿延再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