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土坂部落 - 人物誌|從台北漂泊到深耕部落

他認為,無論離鄉或返鄉,都同樣是為了讓部落更好,只是途徑不同。

39歲那年,大環境不好,公司縮編,失業。

 
「年紀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年紀,我也想說離家也很久了,就想要回鄉。」熊大龍說。北漂14年的歲月,在他返鄉的決定中畫下句點。

 
回到家鄉本是為了照顧年長的舅舅與舅媽,沒想到回來後,交通、就醫樣樣都讓在台北生活已久的他感到不習慣。他坦言,至今生活仍有許多方面還在調整,包括在朋友鼓勵下開的「深山野熊號」餐館,或是莫名其妙進入的社區發展協會。

 
談起接手社區發展協會的過程,他繪聲繪影描述八年前在過年的飯桌上,接到那通前任理事長的電話。「我答應的當下,完全不知道總幹事到底要幹什麼、為什麼叫總幹事、理事跟監事要做什麼。」他說道。

 
承接協會後,會計帳冊、業務、會務相關資料幾乎都一片空白,連立案證書都消失不見。少數留下的,便是一張破破的辦公桌、一台不曉得還能不能運作的影印機,還有存款簿裡的7塊錢。管理單位請他寄送限時掛號,「 我連信封都跟人家借的,然後你叫我寄限掛號,我說我買不起那個郵票。」想起當時的情景,他不禁失笑。

 
然而這些年來,熊大龍慢慢摸索,從總幹事做到理事長,也在傳統歌謠、傳說、祭儀、技藝的推動上,做了各式各樣的努力與嘗試。他說明,協會這些年來也努力投入青少年培力,帶著部落裡的青少年一同參與田野調查、工作坊,認識自己的文化。

 
而在去年的收穫祭,看見許多漸漸長大的青年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讓他感到非常高興。有人傳唱排灣族的傳統歌謠,也有人將傳統結合饒舌文化,更有人自發開設文化課程。

 
熊大龍樂見年輕人是用自己的力量,讓土坂以不一樣的角度跟觀點被看見。他指出:「以前都是外來的專家學者來說我們的故事嘛,現在是各家的青年,用他們自己的角度跟觀點,去述說他們自己家的故事。」他認為,無論離鄉或返鄉,都同樣是為了讓部落更好,只是途徑不同。熊大龍期許更多部落青年們都能勇敢作夢,更深刻的學習自己的文化,認識到自己的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