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屏東 新來義部落 - Day1▹沈默不是拒絕,是我還站的太遠。

比預期蹲點的日期延後個五天後,我們終於抵達屏東了,但我們還不急著進入部落,而是先前往覓食,然後看一個我們都很有興趣的原住民文化特展—靈媒與她們的產地。
花個小小的篇幅描述在屏東的第一餐,我們去了走路大約七分鐘的𩵚魠魚羹店,天氣炎熱但店裡還是充滿人潮。
果不其然,𩵚魠魚羹確實充滿風味,帶著淡淡的柴魚香,不搶風頭卻大大增鮮,為旅程展開美好的開頭。
之後,搭上屏東8236號公車,去到了屏菸1936文化基地看展覽,揭開排灣族文化之於我們的第一層面紗。
Kacakisian,斜坡上的子民,是排灣族和魯凱族稱呼自己的方式。
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達瓦蘭溪則是他們重要的水系,山水孕育了排灣族的生活與文化。
結束後我們再從屏東火車站搭至潮州火車站,來接我們的是一位頭髮微炸、看起來約莫六十歲的長輩。
「怎麼稱呼您呢?」我問,同時向Na投以一個求救的神情。
「我姓洪,七十五歲了,叫我奶奶就好啦!」她笑聲像開罐頭一樣爽朗,遷發動車子。
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的沈默,車上只剩持續嘗試發動的引擎聲。窗景定格,車內的三人也定格。我們看出了洪奶奶的不知所措,一番幫忙後,車子終於發動了。
前半段車程,洪奶奶和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但突然,奶奶就沈默了。
「奶奶,你會去文健站上課嗎」
試圖拉近距離,換來的卻是一陣沈默。我控制不住臉上的尷尬神情,於是轉頭欣賞起窗外的風景。
雲霧繚繞的山、一望無際的田、慢速駛過的機車,窗景變換的剎那,我突然明白:我竟不小心把自己帶入導演的角色,設定遇見的每個人都會熱情回覆我、村裡的人都很友善、來義鄉又會是什麼模樣。
這趟蹲點,本該是去紀錄他們原本生活的模樣。
後來奶奶主動聊起她的孫女,還說幫我們準備了一人一張大床。我又問了她一個問題,仍沒回應。
「大聲一點啦。」Na 說。
我往前傾、大聲再問一次,奶奶終於笑著回應了我。
原來沈默不是拒絕,而是我還站得太遠,還不夠理解她的節奏與語言。
在民宿休息了一陣子後,我們趕在 7-11 打烊前,沿著中山路去買一瓶優酪乳。
晚上九點多的中山路,兩側幾乎只剩路燈亮著,顯得靜悄悄的。唯獨一間辦公處門口仍燈火通明,聚集著好幾個古樓青年,看起來正忙著趕出貨。
「嗨」站在門口的一人竟主動跟我們打了招呼,接著好奇問:「你們從哪裡來的?」
這才意識到我跟榆庭穿著、舉止都像極了外地觀光客(我的衣服上甚至寫著彰化之光)。
最後,我們參與他們古樓青年會周六即將舉辦的「古樓灣式情人節」的工作,有時候緣分真的好神妙!
一個想喝優酪乳的念頭
一聲意想不到的招呼
一個被熱情和笑聲圍繞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