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屏東 新來義部落 - Day9▹一場颱風,讀懂部落的韌性。

「今天很適合吃鍋燒意麵欸」
「對阿,這個天氣就要喝熱湯!」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網美店吃鍋燒意麵,
兩人都點了老闆推薦的牛奶口味。
昨晚,我們是伴隨著雨聲入睡的。
因為早已知道隔天停班停課,文健站也暫停開放,所以我們放心地睡得比較晚,讓身體得到了久違的充電。
中午,剛好網美店有開,我們決定等雨小一點的時候撐傘前往(是因為蠻近的所以才打算去)。
吃了老闆推薦的鍋燒意麵,心滿意足地回去民宿打蹲點的東西。
但好笑的是我們要走的時候雨突然變超大,幾乎是沒辦法看到前方,沿路都有人跟我們說加油,覺得蠻有趣的哈哈!
整理前幾天的照片時,我才發現今天真的好閒,少了既定的行程與滿檔的奔波,讓我有些不習慣。
前幾天總是忙著到處跑,閒下來時竟開始懷念那份充實的步調。
不過,也多虧了這段空白,我們才有時間把手邊的素材好好整理成貼文,還意外生出了更多靈感。
在荖荖旦民宿這裡,颱風來襲並不至於需要遷村。然而,義林文健站和部落蔬店那一帶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豪雨與強風常使田地混沌一片,來社溪若暴漲,隨時可能淹至路面,甚至沖毀沿岸道路,造成交通中斷。
族人們依照官方的防災指示下山撤離,前往永久屋暫避,雖然這樣的機制保障了安全,但老人家的心依舊繫在山上——牽掛著家屋、牽掛著田地。
當農田被大水淹沒,尚未成熟的山芋浸泡在水裡,家畜也走失無蹤,眼前的一切似乎又必須從頭開始。
從部落蔬店的分享裡,我們得知,過去族人在面對颱風、豪雨時,往往能夠依靠彼此、建立起自發性的防災機制。
壯年族人會聚集在村子某處,組成救援隊,巡視危險地段,提醒家家戶戶準備避難,也幫忙將靠近河岸的人家搬運家當至安全地帶。婦女們則負責準備食物,店家會主動提供貨品,家裡種有傳統農作物的,也會煮成料理,讓族人共享。甚至有人巡視水源地,修復水管,讓大家能在沒有水電的日子裡,依舊安心度過。
那樣的情景,不只是救援,更是一種深厚的情感聯繫,是安全與溫暖的依靠。
然而,隨著環境變遷、人事更迭與文化轉變,這樣的互助模式逐漸消逝。我們越來越仰賴官方的撤離指示、收容安置,以及泡麵、罐頭等統一配發的物資,卻少了來自部落內部的自發性力量。
這讓我不禁思考:在極端天氣已逐漸成常態的世代,是否有可能重新喚回這些祖先的智慧,並結合現代科學,讓部落擁有面對災難的韌性?
也許,正如一位ama自信地說:「在泡麵、白米和罐頭不夠的時候,我們還有小米、樹豆、地瓜籤、芋頭乾。住在山上的族人是餓不死的。」這不僅是一句話,更是一種生命經驗的提醒。
傳統知識並非過去的故事,而是仍然能在今天災難來臨時,發揮力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