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屏東黎明社區 - 一曲滿庭芳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聽過哈梅恩魔笛手的故事?
簡單來說,有個魔笛手來到鼠滿為患的德國哈梅恩市(Hameln),跟市政府談妥酬勞後,吹起笛子,所有的老鼠便跟著他走,直到掉進河裡溺亡。鼠患是解決了,市政府卻不願支付酬勞。生氣的魔笛手再次吹響了神奇的笛子,聽到笛聲的孩子就跟著他,消失的無影無蹤......
哈梅恩的魔笛手吹起笛子,老鼠跟小孩子就跟著那魔音走。
黎明村的老人家拉起胡琴,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忍不住去探尋那魔音的源頭。
去尋找,去求教,去苦練,去傳承。
他就是二胡班的老師一一楊廷芳先生。
楊老師說,他從年少時就對二胡非常有興趣。當時黎明有四個耆老會拉二胡,哪裡有琴聲,楊老師就往哪裡去。然而,那些老人家都是農忙之餘玩玩,沒辦法提供系統性的教學,楊老師一開始也沒有自己的琴,直到哥哥參加了大學的國樂社,才買了第一把二胡給楊老師。
因此,當楊老師就讀的高雄海專成立國樂社時,楊老師是第一個去登記的。
童話故事說到這邊就差不多該幸福快樂永遠了,但楊老師的音樂之路並沒有從此一帆風順。
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扣掉村裡那四個耆老,楊先生一共被七個老師教過,最短的只有幾個月,最長的10年,中間還歷經多次「空白期」。不過,楊老師對二胡的熱愛從未改變,找得到老師時不計路途遙遠也要拜師學藝,找不到老師時也未曾停下自學的腳步。
他甚至在那個月薪只有一萬多塊的時代,花了兩萬六買二胡。
是真愛啊。
楊老師曾經兩度參加樂團,但都因故退出。用楊老師的話說,退休後的他「每天在家獨奏,孤獨的獨」,因為那時的村子裡已經找不到會拉胡琴的的人了。為了散播音樂的種子,也讓自己重溫與同好一同演奏的快樂,老師在村子裡免費教二胡,迄今已超過十年,除了教授大家耳熟能詳的老歌,楊老師也將王科慶典的車鼓陣伴奏錄音、寫成簡譜,教給二胡班的學員,讓珍貴的古老旋律能夠繼續被傳唱。
除了二胡,園藝也是楊老師的一大快樂泉源。楊老師進入職場的第二年,朋友送了他第一盆蘭花,無意間點燃了楊老師對園藝的熱忱。老歌〈蘭花草〉中有「一日看三回」,但楊老師遠遠不只如此,他家的蘭花也絕非「苞也無一個」,反倒是欣欣向榮、愈種愈多,多到楊老師在家裡的廢棄豬舍自己搭起了三十多坪的溫室,一家人一起養花,無形中也凝聚了感情。
楊老師也曾經是中船公司園藝社的一員,他所培育的蘭花在公司裡是出了名的品質精良,而其中一盆花更是神奇的總在每年廠慶時盛開,因此被總經理賜名「中船之花」。
雖然愛花,當那間溫室因地權問題面臨拆除時,楊老師慷慨地將五百多盆蘭花和相關器材全部送給了朋友。「有人照顧,就好了」,老師就是這麼拿得起、放得下。
如此阿莎力的楊老師當然有一群阿莎力的朋友。一聽到楊老師不能養蘭花了,同樣熱衷園藝的朋友們便送來滿院子的盆栽。經過楊老師悉心照顧、配盆,每天又受音樂薰陶,楊老師家的盆景都別有一番風姿呢!
關於楊老師家,除了有「很久很久以前」,也有新鮮事。
某天,楊老師聽到家附近傳來了美妙的琴聲,循聲而去,發現是顏坤山先生在演奏小提琴。 楊老師聽得陶醉,也忍不住技癢,在經過顏先生同意後,穿著吊嘎短褲配拖鞋就來了場合奏。
曲罷兩人相談甚歡,於是相約下次顏先生來黎明時再一起合奏,並邀請會演奏薩克斯風、電子琴的兩位朋友,加上二胡班的幾位學員,在黎明村活動中心來場以樂會友。
每日一笑:
楊先生的母親(以下簡稱阿嬤)最喜歡吃麻油雞拌飯,純酒煮的那種,
雖然她將近百歲身體依舊硬朗,但老人家攝取太多酒精讓人有點擔心,因此楊先生的兒女(以下簡稱孫子)想到一條妙計。
阿嬤:(手超穩的舀了一大杓麻油雞準備加在飯上)
孫子:阿嬤我幫你!(握住阿嬤的手開始左搖右晃)
阿嬤:按呢攏無啊啦(這樣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