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彰化溪州莿仔埤圳 產業文化協會 - 馮云萱
還記得剛到來的第一天,酷暑炙熱的陽光,一望無際的農地,大得令人陌生的農田與充斥著聽不懂的台語,這種不安的感覺令我開始祈禱能順利度過剩下的十四天。而一切的開端都來自協會接頭人—婉萍姐—給的任務,調查大庄村的水源歷史,所以才結下這段為期十五天的緣分。
第一天騎進大庄村的陌生感,村民各個都投以好奇的目光,強烈突顯我們外來者的身分,各種不自在與尷尬填滿我的內心。但不知從何時開始,親切的問候,熱情有朝氣的早安,這一句又一句的認同與歡迎,也成為我們踏著第一道曙光騎車前往村子的動力。一開始雖然每個阿嬤都對我很友善,但是因為陌生加上自己聽不懂他們說的台語,心裡其實有點害怕與他們交談,恐懼自己的無法說和無法聽,會讓他們有不好的印象,也會變得不太想和我說話。所以,最初都是浥柔在和他們對答,而我只能在一旁傻笑,裝作自己都聽得懂。但是看著阿嬤們開懷的笑容,就不禁想要也一起參與他們的笑聲,因此我慢慢嘗試用自己的破台語去融入他們,努力猜測阿嬤們說的意思,並且偷偷學下浥柔回答的方法。我想台語也是伴隨著與阿嬤們的感情升溫而學習到的附加產物。在廚房的工作中,漸漸體會到每個阿嬤的可愛與關心。也許無形間,當我們在廚房熟悉操作流程時、在聊天談笑的過程中,走進大家的心裡,成為了一位大庄人。那種被從未見過的人所肯定的感覺,即使當初踏進村子是為了調查水圳的歷史,卻更能令人感到成就感。
在村長的介紹下,我發現其實有好幾個地方的古物都沒有被好好珍惜保留下來。看到那些荒廢、廢棄的模樣,耳裡聽著村長敘述的各種有趣事蹟或是特點,心裡就不禁感到遺憾。想到在出發之前,基金會有播放給我們看之前學長姐的一些訪談剪輯,其中一位學姊說到「在了解到這個地方的困難後,然後呢?」明明知道他們遇到什麼問題,但是卻無法實際上幫助到他們;每天寫下的日誌,也一點一滴記錄下這裡居民的無奈與認命。原以為就只能帶著這點遺憾回家,但是設計師的到來卻大大的改變這個想法。
其實我一直對於與設計師的合作的提案是疑惑的,因為完全不知道要產出什麼樣的東西,但是在文信與鴻彥的帶領下,一一指出這幾天我們發掘的特點和缺乏的部分,並藉由Brain Storming的方式激盪出各種創新的提案,而這些為數不少的方案草稿,都是很棒的解決辦法,也為這趟旅程帶來的一個完美結束。
我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脆弱而且難以建立的,但是這十五天卻讓我感受到無比巨大的牽絆,僅僅是在這短短幾天,將要離別時聽到的一句「我們會捨不得」,便讓我眼眶內的淚水潰堤;而「何時再來」的詢問卻也讓人覺得鼻酸,感嘆這得來不易的緣分,感嘆停留時間的短暫,感嘆當初細屬天數的愚蠢。原來從來不是「還有」幾天,是「只有」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