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嘉義縣六腳鄉 灣北社區發展協會 - 李函穎

超級內向的我,也想努力踏出舒適圈
當初看到「蹲點‧台灣」的報名資訊時,雖然很快就決定參加,但在通過初審後,我的心裡卻開始反覆掙扎—我真的能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還要與當地人相處、融入他們的生活嗎?連行前訓練的時候,我腦中依舊充滿了疑問與不安。然而,故事的發展卻出乎我的意料,在灣北的二十二天裡,每一次交流與相處,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
在這個社區裡,我遇見許多值得感謝的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啟發,也讓我的心在這段旅程中靜靜地成長。
在灣北,遇見人
第一次與蔡新墩理事長見面時,他微笑著對我們說:「人能夠遇見,就是緣分。」那一瞬間,我彷彿被這句話牽引著,踏上了蹲點灣北的旅程。很快地,我們便深深感受到這裡濃厚的人情味,像是從一開始,就被這片土地與人們溫柔地接住了。
來到這裡的前幾天,日子過得特別快樂而充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灣北的人們毫不保留地接納了我們。他們的熱情與好客,讓我們沒有任何隔閡地融入其中,每一次交流,都伴隨著真誠的微笑與滿滿的分享,讓人感到安心,也感到溫暖,從阿公阿嬤熱情邀請我們到家中作客、凌晨五點半特地送早餐給我們;到理事長每天無微不至的關心,以及全力支持我們在社區實現想做的事;再到村長請我們吃飯、布袋戲的阿德叔叔、栗子阿姨和柳丁的招待,與我們暢談許多關於布袋戲的故事—我們真的被灣北社區照顧得無微不至。
其實,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還有許多人雖未能一一提及,卻始終被我放在心上。
在灣北,遇見自己
「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有點挫折。」這是蹲點接近尾聲時,內心不斷浮現的聲音。老實說,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但現實中,常常必須在各種可能之間做出取捨。原本的紀錄片題材,在抵達灣北後才發現並不可行;而在長輩課程的安排上,我們始終猶豫不決—到底要帶什麼課程,才能讓長輩獲得新鮮的體驗與收穫?這個問題困擾著我們,甚至直到長輩最後一堂課的前一天,還沒能和理事長確認課程內容,種種的不確定與壓力,像潮水般一波波湧上心頭。
但也正是在這一刻,我意識到,或許這是一個好好重新檢視我們參加「蹲點‧台灣」初衷的機會,也是一個為自己內心重新打氣的時刻。其實,當初來到灣北的原因很單純—只是想用心陪伴這個社區,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不論是長輩還是小朋友,只是在蹲點的過程中,有時會不自覺迷失在繁瑣的行程安排與成果壓力裡,漸漸忽略了自己最初的願望—只是想單純地陪伴、傾聽,並和灣北的大家一起生活。
而這份想法,也在最後一天與灣北社區的大家一同登台演戲時,被真切地體現出來,也因為這場演戲,我們得以在灣北多停留兩天,這場戲彷彿又把我和灣北的距離拉得更近,透過排練與表演,我認識了更多人,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處世之道。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阿姨,在演出當天,看到我們因為戴著假髮而有些不自在,便笑著說:「其實不用那麼在乎別人怎麼想。」這句話的道理我早就懂,但若沒有真實的榜樣作為印證,往往難以真正被說服與理解,蹲點的日子,讓我一次又一次地在真實的人和事中,看見這些道理被活出來。
願意伸出手的那一刻,就是遇見善意的開始
在灣北的日子裡,我一次又一次看到無數善意被傳遞、被接住、又被回送。
不管是那一碗又一碗熱騰騰、用心準備的飯菜裡,還是演戲時彼此心照不宣的眼神裡,抑或是把我們當作朋友、甚至孫女般看待,在那些不言不語卻始終相伴的時光裡,我都感受到滿滿的溫暖。我相信這些溫暖,在我離開後依然會停駐在自己的心裡,提醒著我,繼續帶著真誠與勇氣,去遇見、去回應更多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