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蔡依霈

在濁水溪畔生活十七天的日子是一段漂流練習。
漂流練習|濁水溪畔的開始
偶然發現「蹲點.台灣」,就被能在社區蹲點生活半個月所吸引,於是開啟了長達半年的旅程。第二次走進面試現場、第一次走進行前訓練教室、第一次踏進阿畝大門、第一次開天宮廟口自我介紹,過程中跌跌撞撞、走走停停,一不小心就會擱淺在岸上。
上完行前培訓之後,比起興高采烈的跑進社區,我更害怕的是,我會不會只帶著特定的凝視和視角,看待社區發生的一切;會不會對社區了解不夠多,無法為社區帶來助力。在一次與基金會老師的行前會中,讓我放下這個疑慮,老師說:「就用好奇的方式走進社區。」
初次和協會夥伴們見面的中午,我們生澀的提出一個個問題,舉凡能不能拍照、東西要放哪裡、路上看到的事物等等什麼都問。第二天中午第一次和大庄村村長、照服員見面,也只能用提問填滿初來乍到的空白,漸漸組成一段談話,宛萍也拿起手機錄影,在回程路上我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那其實就是個訪談的機會,可以也應該被我們記錄下來。
現在回頭看,不免覺得剛開始的自己根本沒有進入狀況,但正是這樣的提問聚沙成塔,才成為最後能發展出桌遊的基礎。
那天下午,換我們獨自前往大庄村,打算訪問開天宮的故事,抵達之後還沒有勇氣,藉認識環境的名義在周圍街道繞了兩圈,覺得實在不行才一鼓作氣走進廟埕,向著一眾居民詢問:「歹勢,阮是中晝來過的大學生,想欲了解開天宮的⋯⋯」
以前我是個連問路都要思考再三的人,寧願自己看地圖、查資料也不敢上前詢問。而蹲點就像把我置於一張空白的地圖上,只有開口詢問,世界才會走進來。順利訪到廟公成為了開端,就這樣在大庄的前幾天我逐漸學會,與村民的相約沒有時刻表,田野調查也並非計畫,不是等你準備好才開始,而是在大庄生活的時時刻刻。
淘選沈澱|做盡嘗試的起步
第二個禮拜,體驗鹿角蕨、認識溪州街區,甚至到了西螺大橋看日落,可以說是做盡了嘗試,但始終感覺沒有繞進核心,到了第八天才有了明確的目標。儘管最後覺得,若是我們能早一點確立目標,開始每天待在大庄村,或許可以訪問到更多不同的事物。
但其實也是因為有了這段時間,我們才得以在各式嘗試中,逐漸發現我們該做、且能做的事情,也是篩掉許多的擔心、膽小和卻步的機會,真切的體會到沒有什麼事情是白費的。
接連幾天落下大雨,我們到大庄村幫忙的次數也漸多,我也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是幫忙?什麼是服務?
在據點教室,長輩們緩慢的剪著圓,雙手顫抖也盡力完成;配對反應遊戲,儘管第一名已經出爐,但在這裡沒有輸贏。為圓寫上數字1-10,不會寫字?沒關係!照服員牽著長輩的手一筆一劃;將紙貼上杯底,超出範圍?沒關係!事後再來修剪不會受傷就好。
我們在旁看著照服員的引導,了解到並不是事事項項都幫忙處理到好就叫做幫忙,而是提供給長輩們的思考與活動的機會。在現實的世界裡,或許也是這樣,不用樣樣完美,陪伴彼此走過整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再次流動|放下自己的以為
臺語使用的頻繁程度是我出發前沒有想到的,儘管小時候因為在阿媽家生活,都和阿媽講臺語,但我並不認為自己的臺語足夠好。長大後我開始喜歡學習各種語言,但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也讓我反思,我應該也要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我的母語,因此再度走回學習臺語的路上。
蹲點第二天開始,我們的訪談對象幾乎都以臺語為主要語言,平時和居民的聊天也都使用臺語,當我能流暢和對方對話的每個瞬間都讓我覺得會臺語真是太好了。每一次的訪問、聊天甚至是廟口發表,都是面對面的,更讓我在現在訊息滿天飛的現代,體會到語言原本存在的意義,能面對面、看著對方,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或許是臺語的加持,喚醒我主動與人交流的勇氣,讓我在獨自一人訪問馬拉巴栗大哥、經過廟埕居民,或是來到十幾人的發表現場時,能夠放下自以為的緊張和害怕。
上善若水|一輩子的漂流練習
比起更多蹲點夥伴們服務熱忱,我並不會形容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但在大庄村讓我看到居民們互相扶持的模樣,讓我覺得我或許可以試著成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當我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有人需要幫忙,我能起而行的去做,可能不用很大,就從自己的家開始。
當初我在自我介紹寫說:「希望能在濁水溪畔收穫不同的生活方式。」經過十七天沿著莿仔埤圳前行、緊鄰濁水溪堤防的生活,面對所有不在計畫內的事情,是因為在溪州、在大庄、在阿畝遇見的所有人,才讓我學會順水推舟的前進。
順水漂流看似隨意,但卻是用盡全力,從參與蹲點開始的這半年來,也常常問自己究竟值不值得?做不做得到?但現在我想,未必需要這麼提問。當有想做的事情時,看見自己的期待,盡力去做、無愧於心,是這趟蹲點教會我的事情。
蹲點的旅程已告一段落,而一輩子的漂流練習才剛剛開始。
作者小檔案

在來回於屏東、臺南和淡水之間長大,喜歡靠海的城鎮。興趣是閱讀和學語言,正在練習走出去看世界。期待這個暑假的蹲點能在濁水溪畔收穫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壹芸一起用文字影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