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臺南 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 北區教室 - 張琦

我們不趕時間。
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選擇。
走進台南黃絲帶北區教室的那天,我心裡默默重複這句話,提醒自己要放慢腳步,用心看、用耳聽、用心去感受。因為唯有不急不躁,我們才能真正與孩子同在。剛開始的日子,教室裡的聲音對我來說有些嘈雜:有人喊叫、有人爭吵、有人不斷追問問題。但當我靜下心來,我才發現,那些聲音其實都是孩子們真實的生命力。或許他們急著表達、急著被看見,可我們不需要急著回應。只要陪著他們,把時間放慢,他們自然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這次蹲點,我們設計了「情緒列車」系列課程。孩子們用彩色沙子製作「情緒罐」,一層又一層地倒進透明的瓶子裡,那畫面很美,像是在為自己的心情找一個容身之處。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孩子把沙子攪拌均勻,最後變成淡淡的紅色,他笑著說:「這個罐子裝的是開心的情緒,因為我做情緒罐的時候很開心,所以可以看著這個罐子,調整自己的情緒。」我看著那個罐子,心裡覺得暖暖的——原來,情緒可以被整理,也能被留住,成為陪伴自己的力量。
在第一堂情緒課程中,我們先帶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接著邀請他們建立屬於自己的「情緒資源庫」──那是一份清單,寫下那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物,因為當生氣或難過時,只要回想這些資源,就能幫助自己重新調適。看著孩子們寫下「打球」、「唱歌」、「和朋友玩」等,我突然意識到:快樂其實並不遙遠,它常常就藏在日常裡。經過這次蹲點,我自己的資源庫也變得更加龐大,因為我把這段日子裡的回憶和人都放了進去——小揚、靜瑩,以及小翔、安安、鈞鈞、雯欣老師們,他們在蹲點期間陪伴著我們,讓我感受到一種深厚而踏實的支持。
在課程中,我也慢慢學會「觀察」。靜瑩老師教我們用「團體動力圖」記錄孩子之間的互動,有人總是成為眾人的焦點,有人則習慣待在角落不說話。當我們把線條連結起來,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張張網絡般清晰。我開始懂得,不要只看眼前的熱鬧或安靜,而是要在靜默之中,看見那份等待被理解的渴望。
小揚老師告訴我們,帶任何活動時最重要的不是急著開始,而是要先「關聯前知識」,讓孩子知道這個遊戲和他們過去的經驗有什麼連結,再一步一步「賦予意義」。當孩子理解了「為什麼要玩」,他們才會真正投入其中。原來遊戲不只是熱鬧的活動,而是一種語言,能夠幫助孩子把生活的經驗串連起來。
老師也談到「解構遊戲」的重要性——同樣的遊戲,如果拆開步驟、加上不同元素,就能產生更多變化。孩子因此不會只是重複,而是能在新的規則中探索,在新的情境裡嘗試。那一刻我才明白,遊戲的力量並不在於輸贏,而在於過程中孩子如何重新看待自己、重新看待他人,只要我們不急著把遊戲完成,它就能成為孩子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空間。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輸了遊戲而大哭,或者因為不被理解而發脾氣。老師總是溫柔卻堅定地提醒:「你可以有情緒,但不能有太多的行為。」這句話深深留在我心裡,它像是一種指引,不只對孩子說,也是對我們大人說。原來情緒並不是洪水猛獸,只要給它一點時間,它會慢慢安靜下來,變成一股推動前行的力量。
在黃絲帶的日子,我常常想起我們的隊名——「我們不趕時間」。這裡的孩子,很多時候生活步伐已經夠快了,他們承受著課業、家庭、成長的壓力。若我們還急著要求、急著催促,那麼孩子就沒有喘息的空間。所以,我們選擇停下來。當孩子需要解釋時,我們靜靜聽完;當他們沉默時,我們耐心等待。原來,不趕時間,就是給予一份最大的尊重。
我們不趕時間,因為生命的相遇值得細細體會。
我們不趕時間,因為教育的種子需要時間發芽。
我們不趕時間,因為唯有慢下來,才看得清楚彼此的模樣。
離開台南的那天,我們帶著滿滿的故事回家。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呼喊、一次次靜默的等待。那些片段交織成一幅畫,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或許就是「不趕時間」。
因為當我們願意停下來,孩子就會在我們的耐心裡,看見自己最真實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