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花蓮 鐵份部落 - 張莘柔

蹲點行四部曲
起:續,序
去年止步於複審的我們,今年又回來了。面試那天,那道提問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是個關於我們為何而來的問號。這對再度闖關的我們而言並不意外,當詢問在耳畔響起,思緒還是一瞬被拉回報名截止日那天,在最後一刻繳件的我們。面對評審的發問,我最後給出的回答大致意思是「希望能突破載體的限制,實際走進陌生卻嚮往的地方一探究竟」。
五天後的晚上,正在打工的我看見了藍芽手環上跳出的郵件訊息,先看到標題寫著的「重要通告」,緊接著映入眼簾的便是錄取成功的好消息。這一刻,我們正式成為第十六屆「蹲點.台灣」的一員。
承:蓄勢待發……了嗎?
幸運的是,我們最後分發到的,正是複審介紹方案規劃時的選擇據點,也是我們的第一志願。因此可以說從準備面試開始,我們對於在文健站執行服務與記錄的想像已有大方向框架。而經歷兩階段的行前培訓、一回針對服務提案的線上輔導、三次與文健站負責人雄哥的視訊會議,我們的構想愈發具體,在逐步填充細節的過程中,原先的骨架也慢慢的長出血肉。
即將與充實計畫一同出行的,還有沉甸甸的行囊。就在出發前一晚正收拾著行李時,千絲萬緒突然湧上心頭。那種感受難以描述,像是風平浪靜海面下的某處,潛藏著難以捉摸的暗流。
琢磨了半天也沒想透,究竟是缺乏如此駐點經驗的緣故?擔心生活各方面的不適應?或是遺漏了什麼重要的細節?一想到這心跳不禁漏了好幾拍,但又沒想起有何疏漏,於是將其歸結為對未知的惆悵。
轉:那些看見與沒看見的
轉眼間,人已在部落待了一陣,且距離回程日子也進入了倒數。我不知感嘆了多少次,當雄哥問起我們對蹲點天數的看法,剛到的第一週總感覺還在摸索這個未曾親身接觸過的文化與組織。然而當時間悄無聲息的來到第二週,才發覺最後一週的體感像是開了倍速一樣,一眨眼就又過完了一天。
這期間,雄哥常與我們說起關於部落、關於文健站的點滴。尤其談到縱向如沿革、發展等的歷史時,除了表淺一窺了相異文化的面貌,也深刻感知到在巨大的、不熟悉的運作體系前,保有一顆好奇心展開探索的同時,若有進一步的深層挖掘並得其門而入,領略的風景會遠比當下肉眼所見要來得更多。這或許就是文化保存及傳承的意義,讓百花能在大地深厚底蘊的滋養下一齊綻放。
合:珍重,再見
光陰似箭,與部落揮手告別的這一天來得很快。在這裡的十五天,收穫了許多幫助,有搞定我們任何需求的雄哥與小蘭姐、總是待我們如親孫的文健站長輩們、為我們送上祝福的尹神父、鼎力相助課程推進的阿菊姐與純美姐、接送我們跟拍報訊息的全哥、帶我們認識部落青年的博偉哥、給予我們年祭攝影證的青年會長明誠哥、採訪並邀請我們錄製Podcast的Mayaw哥等人。
有更多可能僅有過一面之緣的部落兄弟姐妹們,他們也是二話不說的為我們提供所需支持。此處無法一一列出曾在蹲點之行中支援我們的眾人,包括部落方與基金會方,感激之情無法用簡單的三言兩語道盡。
但在這還是想把常在部落裡聽見,一個總給人帶來笑容的語詞,送給所有促成我們蹲點之旅順利開啟及結束的夥伴們。要是沒有你們我不會知道,一個大學的暑假可以過得這麼有意義,成就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回憶。Aray!
作者小檔案

這裡是一位來自臺師大臺文系的學生,所以當然,會把握機會拜訪臺灣各地的美麗所在。
這次的一手服務、一手記錄之旅,期待能在這15天中看見當地真正服務需求與記憶故事。也在此向熱情的太陽許願,請高抬貴手對待一位焦了就很難再白回來的吐司體質人!